《水滸傳》中義軍接受招安的結局正是曆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一種形式,這種結局的產生在故事的前70回情節中已埋下了伏筆。
隨著梁山革命事業的發展,一大批統治階級中的人物由於各種原因被逼上梁山,他們加入革命隊伍的目的,大多隻是暫找一個安身之處,等候日後招安。起義軍的領袖宋江是這類人物的代表。作為義軍領袖,他自有過人之處。他反對強暴,同情人民疾苦,喜歡救濟窮人,急人所難,因而外號“及時雨”。他為人精明幹練,懂得鬥爭策略,並有廣泛的社會關係,上至官僚地主,下至江湖好漢,與他均有深厚情誼,所以,隻有他才能將梁山好漢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但是,他的階級立場和他的忠君思想,使他最終將義軍引向招安之途。
作為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施耐庵的《水滸傳》對曆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所汙蔑、攻擊的起義英雄作了生動出色的描繪,在他的筆下,誕生了一大批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光輝形象。李逵和魯智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李逵純樸天真,對貧苦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同時也有簡單、魯莽之嫌;魯智深做過提轄官,天生具有好打抱不平的仗義胸懷。他救援被欺淩者,從不考慮個人得失,這位單純、樸實的英雄在全書中獨具光彩。
施耐庵曾在張士誠幕府任職多年,經曆了火與血的洗禮,為他寫作《水滸傳》中那個刀光劍影的世界,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礎。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讀遍諸子百家之書,熟記騷人墨客之句。天文、地理知識、醫卜、星相之術,無所不曉。他隱居講學期間,投奔到其門下的弟子絡繹不絕。業餘時間,他從未間斷《水滸傳》的寫作。
《水滸傳》一經問世,人們爭相傳閱,愛不釋手。
施耐庵的《水滸傳》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書中的反抗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極大地鼓舞了明清時期的農民起義。無數個起義領袖從中獲得巨大的力量,學習到豐富的鬥爭經驗和方法,以至於引起封建統治階級對此書的痛恨,明清兩代都曾將它列為禁書。《水滸傳》中一個個光輝的英雄人物,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無論如何的禁毀,這部作品已在人民群眾中間深深地紮下了根,其巨大的影響是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抵製不了的。
作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水滸傳》對後世的小說、戲劇、民間文藝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它不僅為後世的文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它的創作手法、結局安排、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細節描繪、場景渲染等方麵均有大量可資借鑒的地方。在曆史的長河中,它無愧於是一顆璀燦的文學明珠,永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