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縣)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朱元璋的大將沐英出兵雲南,年僅10歲的鄭和被明軍擄走,後輾轉送至燕王朱棣身過,成了燕王府中的一個小宦官。
朱棣起兵篡奪帝位之時,將三寶派到軍中,因他足智多謀,精通兵法,立下了不少戰功。朱棣即位之後,晉升他為內宮太監,對他寵信有加,還親自書寫了一個大大的“鄭”字賜給三寶為姓,從此,他便叫鄭和。
鄭和家世代信奉回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航海去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鄭和既信伊斯蘭教,又熟悉佛教,還有個“福吉祥”的法名。
明成祖朱棣通過武力奪取帝位以後,遭到許多人的非議。另外,有一件事總讓他心裏不太踏實。皇宮大火撲滅後,並沒找到建文帝,那麼建文帝是真的死了還是做了和尚或是逃到國外,總之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或是為了調查這件事,他派了不少使臣出使鄰國宣揚國威。“西洋”各國一直沒有人出訪過。那時候,把現在蘇門答臘島以西的整個印度洋都稱作“西洋”,西洋海路險遠,沿岸各國基本是信奉伊斯蘭教或佛教的國家。氣宇軒昂、聰明能幹,既是伊斯蘭教徒又精通佛教教義的鄭和就成了下西洋最合適的人選。
鄭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殊使命,開始著手籌備一支擁有208艘大船的出使西洋的船隊。巨大的樓船就有62艘,一律長44丈,寬18丈。他招募了眾多的水手、擔任翻譯的通事、修理器械的匠人、以及醫生、夥夫等人員,加上隨行的將士共約27800人。隨船裝載的除自備的糧食、淡水、藥材以及日用器皿之外,還有大量的綢緞、瓷器等中國特產,作為予所到各國的貿易品和賞賜品。
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6月15日,出使西洋的船隊在蘇州劉家港啟錨遠航。路經福建長樂,稍事停留之後,由閩江口五虎門駛向南洋。一路上,風急浪高,但200多艘船隻在鄭和的指揮下井然有序地向前行進。順利地到達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後經爪哇的蘇魯馬益,再到蘇門答臘島南部的舊港。船隊一路戰狂風,鬥惡浪,曆經千辛萬苦才抵達舊港,誰知在此遭遇了一場與海盜的惡戰。
舊港的酋長陳祖義,原是廣東人,洪武年間跑到南洋,糾集了一夥流氓占領了舊港,以劫掠過往的各國商船為生,燒船殺人,無惡不作,一直無人能製服他。當鄭和的船隊經過這裏時,陳祖義見對方船多兵眾,於是假意投降,陰謀劫取船隊。哪知鄭和早有防備,嚴陣以待,陳祖義率領海盜船攻來時,鄭和的船隊突然炮轟箭射,直殺得海盜四散奔逃,燒毀海盜船10艘,殺死海盜500餘人,活捉陳祖義,後被押解進京處死。殲滅了海盜陳祖義,鄭和為各國商人除了大害,促進了各國的海上貿易。
船隊繼續向前駛去,到達了馬來亞半島的滿剌(音là)加(馬六甲)。為了今後航海的便利,鄭和在此設立了一個據點,修建倉庫,並派兵駐紮此地,全體人員在這裏修整了一段時間,然後再次揚帆啟航,先後順利到達蘇門答臘國、錫蘭山、葛蘭(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帶)和古裏(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澤科德一帶)等地。鄭和拜訪了每一個地方的酋長、國王,向他們表達了明朝與他們通商友好的誠意。所贈送的禮物令各國的首領欣喜若狂。鄭和還與當地的商人做生意,他將隨船載來的大量貨物與各國進行公平交易,當船隊返航時,來時的滿船絲綢、瓷器等已換成了異國的象牙、香料、寶石、胡椒、琉璜、染料等,甚至還帶回了獅子、駝鳥等珍禽異獸。各地酋長與國王所回贈的禮品也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
經過三年多的艱辛航行,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的9月,鄭和奉命率領船隊成功地結束了初次遠航,返回中國,滿載而歸。明成祖興奮異常,厚賞了鄭和諸人。意猶未盡的明成祖繼而再次命令鄭和奉命出使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