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中國曆史由春秋進入戰國。“戰國”一詞最初起自當時人曰“凡天下之戰國七”,後西漢劉向編《戰國策》,始成為這段曆史的專稱。

經過春秋時期的連年兼並,到戰國時期,一百多個諸侯國隻剩下了二十多個,在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秦、齊、楚、燕、韓、魏、趙七個大國並立的局麵,史稱“戰國七雄”。

為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七國都先後在一批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或軍事家的推動下實行變法,其中尤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使落後的秦國走上了日益強大的道路,並最終於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統一全國。

戰國是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鐵器已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出現並被廣泛使用。奴隸製土地製度——井田製已經瓦解,農業和手工業個體經營者數量迅速增加,促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和經濟的繁榮。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等的興建,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產量。新興的冶鐵業發展迅速。冶鐵技術進步之快在世界冶金史上少有,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社會經濟的巨大變革使戰國時的社會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宗法貴族日益沒落,士、農、工商成為社會的活躍力量,其中尤以農民人數為最多。社會結構的變化加速了貧富分化,使社會矛盾愈加複雜尖銳,但同時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時期出現了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等大批著名思想家,產生了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學派,形成了《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商君書》、《孫臏兵法》、《楚辭》等著名作品,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

戰國時期,在各國和各國的周邊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各民族進一步趨向融合,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