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初期,西歐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後。普通老百姓通常是不識字的,就是貴族大臣們也都很無知。政府文告、外交書信都是用拉丁文寫的,這種文字當時隻有少數教士才能掌握。文化教育全被教會所壟斷。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日益繁榮,逐漸出現了城市的學校。這些學校,就是後來中世紀大學的基礎。
西方現代大學多是從中世紀大學發展而來的。最初的大學不是由教育部門批準建立的,而是自發形成的。中古初期,教會、修道院學校掌握著教育,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中世紀的世俗大學是市民階級的產物,它們在城市與行會組織獲得發展的條件下形成。
“大學”一詞來源於拉丁文“UniverSitas”,指綜合性的研究場所,或指有權決定學校事務的學生或教師會(聯合會)。就是說,教師和學生為保障自己的權益,組織一種特殊的行會,負責訓練教師,準許教師授課頒發文憑。
在西歐古老的大學中,最著名而又典型的,要數法國的巴黎大學了。早在12世紀前半期,巴黎大學就開始形成。1200年,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頒發詔書,批準了這個大學製定的法規,於是巴黎大學正式誕生。巴黎大學很快成為歐洲各地前來求學學生的集中地。據說有個時期,巴黎大學的學生達5萬人之多。大學吸引著這麼多青年,是因為他們結業後,總是被歸入神職人員一類,可以享受許多特權:不受國家約束,不納稅,隻在教會法庭上受審等。巴黎大學和西方其他大學一樣,一律使用拉丁語進行教學,所以它能接納歐洲各國通曉拉丁語的學生。
巴黎大學是學生和教師聯合組成的。此外,為它服務的人,如書販、信差、藥商、抄寫人甚至旅店老板等,都算是大學的成員。教師們按照他們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能教某種學科的能力,分別結合成不同的團體。現代大學中的“係”,就是從拉丁語的“才能”這個詞轉化而來的;而從中選出的“首席”或“執事”,就是後來所稱的“係主任”。
當時全校共設有四個學科:文藝、醫學、法律和神學。文藝學科屬於普通科,學習“七藝”:語法(包括拉丁語和文學),辯證法(即邏輯學),修辭(包括散文、詩的習作和法律知識),幾何(包括地理和自然曆史),算術,音樂,以及天文學(包括物理學和化學)。這個學科的人數最多,修完後可以得到學士學位。其他三個學科是高級科,隻有普通科畢業的學生才能升入,修完後可以獲得碩士學位。取得了學位後,才有在大學當教師的權利。不過能取得學位的人並不多:獲學士學位的不過1/3,而獲碩士學位的僅占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