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詩人但丁(1265~1321年),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但丁之所以獲得如此崇高的評價,是因為他創作了一部閃耀著人文主義光芒、抨擊和揭露中世紀黑暗並由此掀開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序幕的不朽史詩《神曲》。
但丁出生於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家中窮苦,父母相繼早逝。但丁從小喜歡讀詩,曾經拜著名學者為師,學過拉丁文和古代文學,他特別崇拜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把維吉爾當做自己的精神導師。維吉爾寫的史詩《埃涅阿斯紀》歌頌了羅馬祖先建國創業的豐功偉績,被認為是文人創作的史詩中的最好作品。
但丁少年時曾在一次宴會上見到一位容貌清秀、美麗動人的姑娘貝阿德麗采。但丁非常喜歡她,宴會後常找機會去看望她。隨著年齡的增長,但丁把貝德麗當做自己精神上的愛慕對象。這種愛情給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為她寫下了一係列抒情詩篇。但不幸的是貝阿德麗采卻與一位銀行家結婚,不久死去。但丁為此悲傷萬分,又寫了一係列的悼念詩。但丁把為貝阿德麗采寫的詩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連起來,說明每首詩的寫作動因,取名《新生》。詩中但丁追求純潔的愛情,把貝阿德麗采看作是上帝派來拯救他靈魂的天使,一個神化的女性。從此之後,貝阿德麗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個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青年時期的但丁還積極參加城邦的政治活動。當時的意大利正處於分裂狀態,佛羅倫薩是鬥爭最激烈的地點。代表新興市民階級利益的貴爾夫黨經過激烈鬥爭,戰勝了代表封建貴族勢力的基伯林黨。但貴爾夫黨很快分裂為黑黨和白黨兩派,二者又展開激烈的鬥爭。但丁屬於白派,反對教皇幹涉城邦內政。1302年,黑黨在教皇的幫助下取勝,但丁被加上莫須有的罪名,被趕出城邦,開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約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時候,但丁開始了《神曲》的創作,這是他長期醞釀和構思的一部巨著。但丁說過他寫《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這一世界的人們擺脫悲慘的遭遇,把他們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想尋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國和平統一,人民安家樂業,在作品中他表現了他的理想和願望。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聖的喜劇》。但丁原來隻給自己作品取名為《喜劇》,後人為了表示對它的崇敬而加上“神聖”一詞。起名《喜劇》是因為作品從悲哀的地獄開始,到光明的天堂結束,帶有喜劇的因素。
《神曲》全長14000多行,分為《地獄》、《煉獄》(又稱《淨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隨著詩句的階梯,人類正從地獄通向天堂,由低賤向高尚攀登、發展。
長詩采用中古文學特有的夢幻形式,敘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個夢。在夢中,但丁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時,他在陽光的沐浴下朝山頂攀登。突然,在他的麵前出現了三頭猛獸——豺、獅、狼,詩人驚慌呼救,這時出現了古代羅馬詩人維吉爾,他遵從聖女貝阿德麗采——即但丁青年時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從另一條路走出絕境。
但丁在維吉爾的帶領下遊曆了地獄和煉獄。地獄共九層,上麵寬下麵窄,像一個大漏鬥。地獄陰森恐怖,淒慘萬分,凡生前做過壞事的人的靈魂都被罰在地獄中受刑,並根據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層次,罪孽越重,越在下麵,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獄的第八層,詩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當時還活在世上的,迫害過詩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們的身體頭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兩條腿在外麵劇烈地扭動著,掙紮著。詩人見後高興地說道:“真是罪有應得!他們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腳下,而把凶惡的人捧在頭上。讓他們永遠受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