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8月3日清晨,西班牙南端的巴羅斯港人聲鼎沸,鼓樂齊鳴。無數的人來到這裏,歡送一支即將遠航的小小的船隊。
碼頭上停著三艘帆船,船身上披紅掛綠,色彩鮮豔。其中最大的一艘叫“聖瑪麗亞”號,主桅杆上飄揚著一麵海軍大將的旗幟;船的吃水很深,看來裏麵裝載了不少東西。87名水手早已各就各位,準備就緒。
“聖瑪麗亞”號甲板上出現了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人。方正的臉,高高的額頭,雙眼炯炯有神,一看便知道是個非常剛毅而自信的人。他,便是統率這支船隊的克利斯托佛·哥倫布。哥倫布用手向全體水裏招呼了一下,然後下令道:“起錨!”
在一片歡呼聲和鼓樂聲中,三艘帆船徐徐離開了碼頭。
天氣非常晴朗,大西洋風平浪靜,碧波萬頃。哥倫布站在“聖瑪麗亞”號的甲板上,望著天水相連的景色,不禁自言自語道:“啊,終於向西遠航了!但願能得到黃金和香料!”
的確,哥倫布能爭取到西班牙國王的資助向西遠航,是他多年來的夙願,他出身於意大利北部熱那亞一個紡織工的家庭,從小就對航海具有濃厚興趣。少年時代,他到達英國、幾內亞等地。20多歲時,已經成為一個很有經驗的水手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讀到了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從此,他一直想到東方去尋找財富。
當時歐洲各國經濟都發展很快,使用的貨幣都是金幣,因此黃金就成了財富的象征。整個歐洲出現了黃金熱,從國王到臣民,都在瘋狂地尋找黃金。哥倫布也不例外,但尋找黃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1484年,哥倫布已經33歲了。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而最後到達印度的計劃,結果都遭到拒絕。直到1492年4月,西班牙女王才答應資助船隻和大部分費用,授予他海軍大將的軍銜,還預先封他為新發現土地上的世襲總督,準許他取得這塊土地上的收入的二十分之一,而新土地的所有權屬於西班牙。這一協定被稱為“聖大非協定”,哥倫布答應了這些條款。
船隊一直向西航行。水手們站在甲板上,迎著海風,凝視著那遼闊的洋麵、時起時伏的海浪、以及那展翅翱翔的海鷗,個個都非常激動。不過他們還是懷疑:這個意大利人果真能把我們帶到東方的印度去嗎?
一個多月過去了,大家看到的,除了大海以外,還是大海。水手們雖然都是哥倫布用重金從西班牙各港口招募來的優秀海員,富有航海經驗,但這時也不免開始失望起來,有的還產生了恐懼情緒,生怕越往西航行,就離開家鄉越遠,再也不能返回大陸了。
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水手們實在忍受不了艱苦的水上生活,因此怨聲四起,幾乎要發生叛亂。好在幸運之神向哥倫布等人悄悄走來。
10月12日淩晨,一個名叫特裏亞納的水手,站在高高的桅杆頂上首先發現了陸地,他一麵高呼“陸地!陸地!”一麵向其他兩艘船發出了信號。
三艘帆船很快就互相靠攏。水手們欣喜若狂地歡呼跳躍,有的激動得舉起雙手,高唱起歌曲,隨即又把哥倫布抬了起來,表示向他慶賀。
哥倫布眼中噙滿了激動的淚花。他吩咐大家平靜下來,迅速作好登岸準備。
黎明來到的時候,船隊靠上了一座島嶼。哥倫布帶領一批水手,舉著一麵繡有綠十字架的探險隊旗幟,莊嚴地踏上了航行70天來第一次遇到的陸地。
突然,從四周擁來了大批島民。他們半裸著身體,頭戴羽冠,身上、臉上繪著各種色彩的花紋;婦女們還將金屬片係在鼻孔裏。島民們來到哥倫布他們前麵站住不動,十分警惕地注視著這些白種人。水手們看到這種狀況,不知如何是好,都將目光投向哥倫布。
哥倫布是位很有見識的航海家,他斷定島民們沒有惡意,便吩咐水手將玻璃念珠套在島民們的頸上。島民們見到這些白種人不加害於他們,便高興地跳起舞來表示歡迎。一會兒,緊張的氣氛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