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 / 2)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中古後期和近代的曆史發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個國家是中古後期興起的。它的建立者是遊牧於裏海東南部呼羅珊一帶的一支突厥人。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廷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1242年,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瓦解。於是這支突厥人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機會,從此開始發展壯大。

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82—1326年)繼位。1300年,奧斯曼開始自稱蘇丹,宣布他的部落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即愛米爾國。1301年,奧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亞平原。當地奧斯曼的主要敵人是拜占廷帝國。拜占廷帝國在小亞的土地是他擴張的主要對象。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廷在小亞的重鎮布魯薩,控製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在國內居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稱作奧斯曼土耳其人。

這時奧斯曼帝國已經靠近了歐洲,定都布魯薩使得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歐洲。奧斯曼帝國真正大舉擴張是在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1326—1359年)統治時期。烏爾汗為了進一步擴張,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蒂馬爾騎兵和耶尼切裏騎兵,是奧斯曼帝國的主要戰鬥力量。這種軍隊的特殊之處是要終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優厚,享有特權。在奧斯曼帝國,幾乎仍然采用中亞的戰鬥體製,男孩自小就要接受軍事訓練,社會以戰爭掠奪為榮,戰士打起仗來英勇頑強。蒂馬爾即封建領主,土耳其蘇丹常常將一部分國土分給有軍功的將幹,稱領主。當時,奧斯曼帝國有著良好的擴張條件,拜占廷已經衰落,羅姆蘇丹國也已經分裂。奧斯曼帝國首先占據了原來羅姆蘇丹國的大片土區,並以此為基礎,開始大規模地向歐洲擴張。1331年,奧斯曼軍隊打敗拜占廷帝國軍隊,攻占了尼西亞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亞,距離君士坦丁堡很近,實際上已經占領了拜占廷在小亞的全部領土。1354年,烏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占領了加裏波利半島,並把這裏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

烏爾汗的兒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時,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整個色雷斯東部。1362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亞得裏亞堡,切斷了君士坦丁堡與巴爾幹半島其他地區的聯係,並把首都遷到這裏。1389年,歐洲聯軍與奧斯曼軍隊在科索沃發生了激戰,盡管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波斯尼亞,瓦拉幾亞,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人組成的聯軍作戰英勇,在戰鬥中甚至擊斃了蘇丹穆拉德一世,但由於奧斯曼軍隊在數量上占有優勢,聯軍終於被打敗,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先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後來又被兼並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廷帝國,派出了援軍。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軍隊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誌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

巴爾幹半島逐漸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拜占廷帝國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時,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戰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廷,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在這場戰役以後,奧斯曼帝國的地方割據勢力抬頭,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