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靖康之恥”
宋朝是一個輝煌的時代;
宋朝是一個令人惋惜的時代;
宋朝是一個讓人敬佩的時代;
宋朝亦是一個讓人無語的時代。
縱觀中國古代史,很少有哪個朝代能夠像宋朝這樣有著發達的經濟,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地生活,在諸多強敵之中,依然能夠堅守300多年曆史。這就是宋朝,絕無僅有的宋朝!現代學者測算,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當時世界的80%,國民總收入是後來明朝的10倍,所以北宋是一個很有錢的王朝。
如果你熟悉中國古代史,那就一定會崇拜古代。因為在那個時期,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宋朝在經濟上就相當於現如今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樣。
可是在這段輝煌的曆史之中,卻出現了讓中國人都感到奇恥大辱的事件,那就是“靖康之恥”。毫不誇張地說,“靖康之恥”改變的不僅僅是宋朝當時的格局,同時還讓宋朝統治者在麵對列祖列宗的時候,感到無言以對。
或許宋太祖趙匡胤也不會想象在100多年之後,自己的子孫後代竟然被金國欺淩成這副樣子,這無疑是宋朝的一大悲哀。
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嶽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而愛國詩人辛棄疾也曾經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表現出渴望收複失地的願望。
“靖康之恥”就好比是金國狠狠地扇了宋朝人民一個響亮的耳光,而那淤血則持續到南宋滅亡方才不見了蹤跡。
在“靖康之恥”之前,宋朝已經收複了“燕雲十六州”這塊土地,這也是當時它決定和金國聯手攻打遼國的報酬。可是我們不僅要反過來問問,如果當初童貫並沒有用那樣輕蔑的態度對待遼國使節,而是趁機和遼國商量;如果他們決定幫助遼國攻打金國,報酬同樣是宋徽宗一心要得到的“燕雲十六州”,遼國同意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筆者以為,在已經丟掉3個首都的情況之下,遼國已經沒有什麼商談的餘地,即便是宋朝想要長城以南的所有中原土地,遼國也必須同意,否則擺在他們麵前的就是亡國這樣一條路。孰輕孰重,遼國的天祚皇帝還能分不出來嗎?然而,由於童貫和遼國的私人恩怨,宋朝被生生地分割成了北宋和南宋。
有很多人都發出過這樣的疑問,如果當初宋朝選擇和遼國聯合起來,那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
首先,遼國和北宋之間的和平已經長達100餘載,自從“澶淵之盟”之後,雙方就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這對於兩個國家來說都是好事。最初遼國進犯宋朝的領土,無非是想要搶奪一部分銀兩,以及他們國家非常缺失的物質,比如瓷器、茶葉、糧食、絲綢之類的東西。在宋遼兩國展開貿易往來之後,遼國能夠通過正常途徑獲取物品,而宋朝也能夠通過貿易往來掙回所交的“歲幣”。盡管這對於宋朝顯得有些窩囊,可是不得不說,這樣的相處方式,是兩個國家都已經習慣的。
金國作為一個剛剛建立的國家,在物質方麵,更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沒有經曆過財富積累、對於各種東西都比較缺失的他們,在“海上之盟”之後對宋朝進行瘋狂的進攻,這簡直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如果當初宋徽宗沒有被金國使節忽悠,而是選擇理智地分析,或許他根本就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
我們大膽地作出這樣一個假設來,宋徽宗當初選擇站在遼國這一方,宋遼聯軍有多大的機會戰勝金國?筆者認為,幾率是70%。金國雖然當時非常強悍,甚至連遼國也不放在眼裏,但是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金國本身也是遼國的屬國。而宋朝雖然是在童貫的帶領之下進行戰鬥,可是如果他們背後有遼國作為後盾,想必那時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吧。
如果當初遼國取得了勝利,經過最初的協議,他們歸還“燕雲十六州”的可能性不是沒有。畢竟這隻是軍事重地,當他們能夠和宋朝和平相處的時候,軍事重地就變得不再是那麼重要了。這樣一來,宋朝同樣能夠達到他們最初的設想,還能夠回到最初的和平的環境,宋朝的經濟就能夠再上一個台階。
我們不妨再作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當初並沒有“靖康之恥”,也就是說後來金、宋兩國就如同當初宋朝和遼國一樣,和平相處,宋朝又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如果沒有“靖康之恥”,首先,宋朝就不會失去江北的大片土地,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當宋金兩國聯合滅了遼國之後,最理想的狀態無外乎就是宋朝收複了“燕雲十六州”,甚至是長城以南的大片土地,而金國則是取代了遼國對於長城以北的統治權。雙方以“長城”作為界限,繼續著宋遼兩國所定下的“澶淵之盟”,這才是對雙方最有利的局麵。
北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和北宋時期相對穩定的局勢是分不開的。隻有在和平時期,人們才有可能將全部的精力都投身於經濟基礎的建設上來。如果宋金兩國能夠完全按照“海上之盟”的條約來進行,宋朝的經濟將會更加發達,至於發達到什麼程度,那就要看北宋能夠維持多長時間的和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