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李詩君說陳誌元(2 / 3)

李詩君聽了,微微一笑,左手向懷中又取出一物,遞過來,同時說道:“這是我嫂子給我哥的信物,我哥說是你們家祖傳之物,史大哥你看,這鳳釵可是真的?”

史強生自然認得,接過來收了。李詩君道:“史大哥,還請將鳳釵賜還,這是嫂子給我哥的信物,我哥要隨時帶著呢。”

史強生道:“你先放了陳天王再說!”

此時陳天王陳誌元呢,卻也正在看信。陳誌元看的這封信,本是厲文山寫給李詩劍的,信中開篇就大論天下形勢:

詩劍,為師已經聽說你於平安州起兵——起兵於此時,須得識得當今天下大勢。

東八州流民率先造亂,目前有四股力量,其大小首領,除去楊清才外,朱武、張友三、陸九公等人,都不是遠見之人。

然而他們能形成自己的勢力,能各自統領十萬左右人馬,雖是因為災變激起,但從根本上講,是天下人心思變的緣故。

當今汗皇昏庸失政,天下大亂之勢已成。依為師看來,北庭柱公仲方英久居朝中,多結朋黨,必有謀篡之舉;

西庭柱公唐自榮對仲方英懷恨已久,如果仲方英謀篡,那麼,唐自榮也必將自立為王;

杜懷彪領東庭軍二十萬,據清流關不出,一個目的是養寇自重,一個目的是觀望朝廷。朝中一旦有變,杜懷彪大軍蓄銳已久,必然要一舉蕩平東八州。

杜懷彪與仲方英是貌合神離,仲方英容不下杜懷彪,杜懷彪打下東八州後同樣也要自立為王。

平安州與安順州,均是地處忠州東界,忠州八州二府,地方千裏,二府既是大同是汗皇皇都所在,又有關河險阻,且有仲方英坐守,一時不易攻取,你可以趁機先占東八州,搶在那杜懷彪前頭。

張友三、朱武之輩,貪利少謀,一戰可擒;那楊清才兵出大小豐州,擁有四州之地,免不了要先受杜懷彪大軍攻擊。此人倒是有些見識,必能與杜懷彪僵持一些時間。

那陸九公,轉向南八州,雖是明智之舉,但也可以看出此人隻是自守之輩。他得了地盤,必然要自立為小國汗皇。此人你可以與之暫結聯盟。

依為師所見,短則在本月之內,長則不過三個月,天下必然徹底大亂,那時得了一州一府,就想自立為王之輩,將不知有多少!

為師望你迅速行動,趁著杜懷彪尚未出兵之機,先行奪取東八州數州,然後逐鹿天下,建立新的汗國,拯救黎民,重開太平!

……

陳誌元看了,覺得自己是如夢初醒。

陳誌元心道:“我擁兵五萬,占著安順州,可是在寫信人的眼裏,沒有一個字說到我,我陳誌元竟是提都不值一提嗎?

他徒弟隻是一萬多人馬,占著一個平安州,也不過是一州之地罷了,卻被寫信人寄予厚望,要他逐鹿天下,建立新的汗國!這寫信人是什麼人呢?

陳誌元想到這裏,心中大有不服之意,但是轉念又一想:眼前這人,孤身一人,在我軍大營之中,就將本王劫持,如此說來,這寫信人眼中瞧不起我倒也有理啊!

我自從追隨朱武起兵,到自立為天王,的確也從未想過這天下大勢;我雖然懂得不能謀全局便不足以謀一隅的道理,可惜那隻是空頭理論,全局是怎麼樣的,一隅要怎樣謀取,我也是迷迷糊糊呀!

我雖然懂得拉攏人才為己所用,可是實在也沒有幾個可用之人,常勝與史強生,雖然各有長處,但都不能稱智謀之士,唉!

陳誌元感歎著往下看,及至看到最後,陳誌元也明白了,怪不得這人來見史強生,敢情是史強生與李詩劍是親戚呀!

若是史強生投降了李詩劍,我這安順州隻怕轉眼就成為李詩劍的了!

也罷,我既然決定全軍投陸九公,這安順州就讓給他李詩劍吧,以此為條件,眼下先保住我這條老命為上策呀!

於是陳誌元開口道:“這位李將軍,請教將軍你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