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了死磕的決心,竇建德開始尋找決戰的機會,很快他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唐軍經常將戰馬拉到黃河以北放牧。到黃河以北放牧意味著什麼呢?莫非唐軍喂馬的草料已經吃光?很有可能!有時候曆史是搞笑的,竇建德自以為重大的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什麼理由。此時唐軍糧草依然充足,把戰馬放到黃河以北放牧完全隻是隨意的行為,跟心情有關,跟草料無關!然而竇建德卻就此開始醞釀與唐軍的決戰,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裏,李世民當即下令,再送一千匹戰馬去黃河以北放牧!這就等於給竇建德急於決戰的心又加了一把火!公元621年五月二日,竇建德全軍自板渚逼近牛口築營列陣,北到黃河,西到汜水,南到鵲山,連綿二十裏,隨著戰鼓聲向前推進!在激情的戰鼓聲中,竇建德心中激情澎湃,他等待這一天已經等待很久了,他要向李世民證明,他才是真正的天下王者。然而,在激動之餘,竇建德突然想起了之前在軍中傳誦的一句童謠,童謠曰:“豆入牛口,勢不得久。

”童言無忌,本是牛吃豆的順口溜,此時卻讓竇建德有了一絲隱隱的擔憂,“豆入牛口”,我竇建德正在牛口築營作戰,莫非昭示此戰不利?不會的,不會的!曆史,很多時候一語成讖!伴隨著竇建德的鼓點,李世民率領眾將登上高岡眺望,看著竇建德的陣勢,李世民的腦海中飛速地閃現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對付竇建德,恰恰用得上這三鼓之法。李世民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要說竇建德也是個好事之人,大戰當前,他還沒有忘了先來一道開胃小菜。竇建德派使節跟李世民說:“大戰在即,不妨先玩上一把小的,雙方各出數百人,先來場遊戲!”李世民派出破壞糧道高手王君廓,率領長矛軍二百人與竇建德所部群挑,這一次群挑基本平分秋色,看來竇建德手下的兵也不是吃素的。

雙方群挑完,又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竇建德屬下王琬騎著當年楊廣的青毛馬進入陣前,渾身上下從鎧甲到馬鮮明亮麗,明白人知道他是來打仗的,不明白的還以為他是來走T台秀馬步的!看著青毛馬,李世民不經意說了一句:“好馬啊!”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尉遲敬德一探頭:“殿下是看上這匹馬了?稍等片刻,我這就去搶過來!”李世民連忙擺手阻攔,“算了,算了,怎麼能因為一匹馬折損大將呢?”盡管李世民一再阻攔,尉遲敬德就是跟那匹馬較上勁了,喊上兩個騎兵將領,三個人一起朝著王琬衝了過去,上去也不廢話,將王琬拽落馬下,生擒製伏,拉住青毛馬韁繩,牽馬就走,如入無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