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韓信的情況截然相反,劉邦跟項羽死磕卻是一天不如一天,不過這也好理解,畢竟他麵對的是項羽的嫡係子弟兵。
就這麼的,劉邦最後實在是被項猛男搞得揭不開鍋了,隻好再次充分發揮他的無賴本領,派人把韓信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精兵都收了回來,繼續和項猛男死磕。
這麼一來,韓信就隻剩下一萬多剛招上來的新兵蛋子了。這些新兵蛋子啥也不會,喊個齊步走,連左右都分不清楚的,更別說上陣殺敵了。
一般人遇到這樣的狀況,還開辟啥北方戰線啊,早就回家洗洗睡了。可韓信不是一般人啊,秦末漢初最強的雙花紅棍豈是浪得虛名,他居然硬生生地就憑這一萬新兵蛋子,搞定了二十萬的趙軍,實在是猛得沒邊了。且看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當時趙軍的二十萬人都聚集在河北井陘口一帶,帶兵的是成安君陳餘、參謀長廣武君李左車。
看到韓信帶著兵就打過來了,李左車就向陳餘建議說:“你看,井陘這地方地勢險要,道路狹窄,部隊行軍都隻能列成一個一字,這樣的話,韓信帶兵過來,糧草肯定是放在後邊的,你給我三萬人,我抄小道打他悶棍,先把他的糧食給劫了,看他還怎麼打。”
誰知這陳老爺居然是個實在人,不同意李左車的建議,“咱是堂堂正正的正規之師,不搞那些個陰謀詭計,兵法上不是還說嗎,十則圍之,倍則戰。韓信頂死天就一萬來的兵,咱是他的二十倍,鐵定把他啃得連渣都不剩。”
韓信本來也有些擔心被人抄掉後路劫了糧草,後來聽說陳餘沒采用李左車的建議,十分高興,心說,沒想到對方統帥居然是個二百五,這回我更有信心打贏這場仗了。
於是韓信先把兩千個會遊泳的人召集起來,每人發麵旗子,人手一匹戰馬,讓他們從小路出發躲起來,等到第二天兩軍交戰的時候,溜進趙軍把守的城池,將趙軍的旗幟全部換成自己的。
安排妥當後,韓信就洗洗睡了。等到第二天,韓信領著剩下的一萬“旱鴨子”不急不緩地渡河,他把趙軍的心理摸透了,對方肯定想把自己這點兵給統統吃掉,所以一定會等自己的軍隊全部過河後才發動進攻。
韓信就這麼優哉遊哉地帶著部隊過了河,又把這一萬的“旱鴨子”背著河一字排開。
“旱鴨子”們見此情景,心裏都琢磨開了:啊?這是怎的,老子打小就是秤砣一個,現在這麼排陣,待會兒打起來了,怎麼跑啊?
趙軍那邊看到韓信排了這麼個傻帽陣勢,紛紛大笑,“這哪來的鄉下人,連布個陣都不會,待會兒兄弟們一個衝鋒打過去,保管讓那幫孫子都下河喂王八。”
說著,趙軍就大搖大擺地衝了過去。
韓信這邊人一看,啊?這就打過來了?再一瞅身後滾滾的河水,個個心一橫,爺爺的,既然跑不了,就跟你們拚了,拚一個夠本,拚兩個就賺了!
抱著這種必死的心態,韓信的一萬新兵蛋子發揮出了超常的戰鬥力,居然和幾十倍的趙軍拚了個旗鼓相當。
幾個時辰後,戰況依然膠著,陳餘見這塊硬骨頭不好啃,就想退回城裏歇會兒再說。等他帶著兵回到城下一看,啊?怎麼旗子都成別人的了,韓信那廝什麼時候把咱的老窩給抄了?這下子,趙軍頓時亂了,這軍隊一亂起來就完了,人再多也是菜,韓信趁機帶著手下的旱鴨子們幾個衝鋒,就把趙軍衝得稀裏嘩啦,再跟城裏的二千兵裏外夾擊,趙軍紛紛哭爹喊娘,一個個跪在地上當起了孫子。
這場酣暢淋漓的大勝過後,韓戰神手下的一些將領就不明白了,問道:“這兵法上都說要背靠山,前靠水的啊?您這怎麼反過來了?”
韓信哈哈一樂,“你小子看書不仔細啊,兵法上還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話啊,我這不就是了嗎?”
阿龍辭典 韓信亂點兵
韓信點兵的方法很詭異,他一不讓士兵報數,二不要下級軍官報告人數,隻是讓士兵變換隊形進行操練。他在每次變換隊形時向隊尾看一眼,這支隊伍有多少人他就心中有數了。有一次檢閱千人以上的隊伍,這支隊伍列成四路縱隊,隊尾兩人;列成五路縱隊,隊尾一人;列成七路縱隊,隊尾也是兩人;列成十一路縱隊,隊尾三人。至此,韓信已算出了這支隊伍的實際人數:一千九百零六人。其實,這就是一道中學數學題,怎麼算出來的,讀者就自己去想吧。
【阿龍看熱鬧】
置之死地而後生
都說人是逼出來的,這話實在不假。人類自身的潛力其實非常大,隻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限製起來了。君不見,八十老太太為救孫子,徒手將汽車抬了起來;君不見,為求生存,男子徒手搏獅子。人在有退路的情況下,十分的力道可能會留下幾分給退路,最後往往因為沒有盡全力而得到悲劇的結果;相反,人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會把十分的力道全部發揮出來,並恰恰因為這樣而渡過了難關。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不妨將自己的退路都給掐掉,這樣自己就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去獲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