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9月2日清廷廢除科舉製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1944年9月2日日軍進攻廣西

1944年9月2日,日軍岡村寧次指揮10個師團、3個旅團約15萬兵力,向廣西進攻。這是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援救陷入南洋的孤軍,完成其“1號作戰”的第三步。前兩步為“河南戰役”和“長衡戰役”,日軍都達到了戰役目的,已攻占了3省100多座城市,中國軍隊已損兵近百萬。這次中國守軍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指揮所部約12萬人,加之其他各部援軍共85萬人,組織抵抗。自9月1日起,日軍分二路開始進攻,23日占領梧州。28日攻占丹竹空軍基地,從而對桂林、柳州形成夾擊之勢。

1945年9月2日朝鮮三八線劃分

1945年9月2日,根據盟國協議,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在第一號指令中,以北緯38度線為界作為美蘇兩國軍隊分別受理駐朝日軍的投降事宜和對日開展軍事活動的臨時分界線,以北為駐朝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美、蘇軍隊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

1947年9月2日《裏約熱內盧條約》簽署1947年9月2日,美國與拉美18個國家共同簽訂了《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即《裏約熱內盧條約》。這一條約是美國自1947年初就已開始醞釀推動,自“杜魯門主義”宣布後更進一步加緊籌劃而促成的。它是在“查普特庇克議定書”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並且多了“冷戰”的背景。這一條約最主要的條款是,規定“對任何一個美洲國家的進攻都將被視為對所有美洲國家的進攻”,因而締約國有義務對直接受害國采取援助措施,並通過適當的機構采取“集體措施”。條約所列舉的可能采取的行動包括使用武力。

1958年9月2日中央電視台正式開播中央電視台建立之初稱北京電視台,1958年5月1日開始試播。當時的演播室是由一個50多平方米的排練廳臨時改裝的。試播當天播出的黑白電視節目有先進生產者的講話、新聞紀錄片、科教影片、詩朗誦和舞蹈等。

中央電視台試播4個月後,於9月2日正式播出,每周播出4次,每次2至3小時。

當時的中央電視台的發射半徑隻有25公裏,全北京市隻有30多台電視接收機。但是,北京地區上空的電視節目訊號表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視台的誕生。中央電視台的建立標誌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起步。之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也相繼建立了電視台。

1975年9月2日埃以簽署《西奈協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此後,美國為了排塗蘇聯在中東的影響,致力於撮合埃及和以色列進行關於西奈半島問題的和平談判。

1975年9月2日,埃及和以色列關於西奈的協議簽字。這是繼1974年1月埃以達成兩國軍隊脫離接觸協議之後,關於西奈問題的第二項協議。在協議中,雙方都作出了讓步。以色列將從西奈部分領土上撤走並放棄了結束戰爭狀態的要求。埃及則同意對以色列的非軍事物資開放蘇伊士運河。

9月3日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向盟國投降1943年9月3日,意、美雙方代表在西西裏島錫臘庫紮附近的橄欖林中簽訂了停戰協定,規定意軍立即停止軍事行動,海、空軍撤往盟軍指定地點,並立即撤回在國外各戰場作戰的軍隊,盟軍有權使用意的各個機場和軍事基地。

簽訂停戰協議當天淩晨,英軍第八軍團強渡墨西拿海峽,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推進。

1971年9月3日關於西柏林問題的協定簽署1970年3月6日,蘇、美、英、法4國就柏林問題進行談判。1971年9月3日簽署了關於西柏林問題的協定,即《西柏林協定》。主要內容有: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權利和責任;西方國家的平民和貨物經西柏林通道的過境交通將暢通無阻;西柏林不是聯邦德國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後也不屬聯邦德國管轄;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業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國進行訪問;聯邦德國可在國際組織中和國際會議上代表西柏林利益。該協定簽訂後,柏林局勢趨於穩定。

1992年9月3日大陸記者首次正式組團赴台灣采訪應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邀請,大陸記者赴台采訪團一行18人於1992年9月3日清晨乘飛機離開北京,踏上了赴台采訪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