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正式大總統1913年10月6日,國會召開總統選舉會,王家襄為主席。袁世凱命令京師警察廳和拱衛軍聯合派出軍警“保衛”國會。此外,便衣軍警千餘人,自稱“公民團”,將國會團團圍住,所有入場的人準進不準出。

根據《總統選舉法》規定:候選人必須獲得四分之三的絕對多數票才能當選。第一輪投票,袁世凱得471票,尚缺99票,又進行第二輪投票,結果袁世凱得497票,離當選仍差63票。時已過午,議員要求回家吃飯,“公民團”把住前後門,並大聲叫喊:“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就休想出院!。”議員見公民團雖外穿便衣,但軍褲、皮靴和短槍赫然可見,知形勢嚴重,遂在第三輪就袁世凱和黎元洪二人決選時,袁以507票當選。“公民團”完成任務,“始高呼大總統萬歲,振旅而返”。這時已是晚上9時。議員們饑腸轆轆,倉皇歸去。

第二天,國會選舉副總統。黎元洪以610票當選。袁世凱當選後,上海、天津等地報紙對選舉情況表示不滿,國務院即通電各省說:“此次選舉並無軍警幹涉情事,倘敢捏造蜚言,嚴懲不貸。”

1927年10月6日阿爾·喬爾森主演第一部有聲電影1927年10月6日,阿爾·喬爾森在開始上演的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樂歌星》中擔任主角,聲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電話傳送的清晰。演員的動作與他們的語言脫節。聲音沒有像在廣播裏那樣抑揚頓挫。但不管怎樣說,這是一次首創。

《爵士樂歌星》的情節部分地反映了喬爾森真實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樣,喬爾森出身一個猶太家庭,這個家對爵士歌手的職業是很不滿意的。喬爾森同父母的疏遠及隨後到來的飛黃騰達是這部影片的緊張和動人之處。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聖歌《柯爾·尼德裏》和《媽媽》。沃納·厄蘭和龍金妮亞·貝瑟爾分別扮演父親和母親。

1950年10月6日世界最長的輸油管道竣工1950年10月6日,世界上最長的輸油管道已經交付使用。它東起波斯灣產油豐富的美國國有油田,西至地中海沿岸的西頓,全長共1066英裏。這一條油管價值2.5億美元,共用鋼材33.2萬噸,它是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建造的。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齋月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73年10月6日。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每年在該教曆大陽年9月齋戒一月。是年10月正逢上“齋戒月”,故稱“齋月戰爭”。

中東戰爭是以色列猶太複國主義者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對阿拉伯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將近80%的土地,百萬人民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侵入埃及,在埃及人民英勇抗擊下才被迫撤出埃及。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又稱“六天戰爭”,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突然襲擊,侵占了包括埃及西奈半島和敘利亞戈蘭高地在內的大量領土。

第四次中東戰爭,即“齋月戰爭”,與前三次迥然不同。這次戰爭是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遊擊隊奮起反對以色列侵略的正義戰爭。6日這一天,埃及部隊超過蘇伊士運河向以色列全線進攻,不到兩天就成功地摧毀了以色列吹噓為“不可逾越”的最現代化防禦工事——“巴列夫防線”,收複了一部分西奈的領土。敘利亞軍隊同時出擊,曾一度打到太巴列湖。巴勒斯坦遊擊隊則在後方打擊以色列軍隊。

這次戰爭,得到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阿拉伯產油國宣布對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實行石油禁運,一些非洲國家派兵與埃、敘軍民並肩戰鬥,32個發展中國家和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係,以色列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受到沉重打擊。這次戰爭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是阿拉伯人民反侵略史上的光輝篇章。

10月7日

1913年10月7日亨利·福特建立了第一條裝配線1913年10月7日。亨利·福特在密執安州海蘭帕克的汽車製造廠建立了一條活動裝配線,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不像其他工廠那樣用工人們去安裝正在製造中的汽車,福特是使汽車沿250英尺長的裝配線傳送而來,工人們沿線裝配零件。這種裝配線使一台汽車在不到3小時內就製造出來。這項革新適應了對福特T型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僅1914年裏,即可預期生產出近25萬輛汽車。

1986年10月7日北京第一所弱智兒童養育院開學1986年10月7日。一所民辦社會教育服務機構——北京新運弱智兒童養育院正式開學。

養育院使用心理學專家編寫的新型教材,對弱智兒童進行早期幹預(訓練、教育、治療),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