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

1914年12月11日日本內閣通過對華“二十一條”

1914年12月11日,日本內閣通過《對華交涉案》,即“二十一條”,這月2日上奏天皇批準,隨即召駐華公使日置益回國述職。日本政府除“二十一條”外,還附有交涉時日本可對中國保證的事項,主要有以下4點:(1)保證袁大總統地位及其一身一家之安全;(2)嚴厲取締革命黨及中國留日學生,對反袁的日本商民浪人予充分注意;(3)適當時期商議膠州灣交還問題;(4)考慮審議袁大總統及有關大官敘勳或贈勳之事。日使日置益還提出要加上壓迫或引誘手段,如:留駐山東日軍,必要時可占領津浦路北段;煽動革命黨、宗社黨從事顛覆袁政府的活動;針對袁政府財政困難,擬以借款為誘餌,等等。12月15日,日置益回到北京,便秘密從事交涉布置。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後,1927年12月11日,共產黨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葉劍英等在廣州率領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武裝起義,此時粵、桂兩派軍閥正在混戰,駐守廣州的張發奎所部僅教導團(葉劍英任團長)、警衛團與一些警察,力量空虛。中共廣東省委成立行動委員會,組建工人赤衛隊。

11日淩晨起義爆發,部隊向廣州市各要點發起突然攻擊。僅2小時,廣州大部分市區解放;經十餘小時奮戰,市區國民黨政府軍及保安隊大部被殲。當天上午,廣州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並發表宣言說,“應該一點都不憐惜的消滅一切反革命。”“應該即刻給工人八小時工作製。”“沒收一切大資本家的公館洋樓做工人的寄宿舍。”“禁止國民黨的活動,它的一切組織應即取消。”

廣州起義震驚了國內外。在英、法、美、日等國支持下,張發奎、李福林等調集9個團的兵力,從東、南、北三麵圍攻廣州。起義軍未能立即主動向農村轉移,遭到嚴重損失,張太雷中流彈犧牲。經3天浴血奮戰,起義軍餘部撤出廣州。一部分在花縣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轉至海豐、陸豐,參加了東江地區的革命鬥爭;一部分退至廣西左、右江,參加了後來的左、右江起義;少數人北至韶關,加入南昌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等發動百色起義1929年夏,中共中央派鄧小平赴南寧負責領導廣西革命工作09月1日,在中共廣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鄧根據國內形勢,提出正確的行動綱領。大會決定廣泛發動群眾,實行武裝起義,創立紅軍和革命根據地。10月,在蔣桂戰爭中桂軍潰敗,鄧與張雲逸、韋拔群等決定舉行起義,將南寧軍械庫內槍械運至百色。張雲逸率教導總隊與警備第四大隊由南寧向百色迸發,俞作榆率警備第五大隊沿左江直上龍州。

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和共產黨人張雲逸、雷經天、韋拔群等,領導在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教導隊和右江農民軍,在廣西右江百色縣舉行起義,占領了右江區域內的百色、田東等十餘縣,建立了紅軍第七軍。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前委書記兼政委。接著,紅七軍在平馬召開右江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以雷經天為主席的右江蘇維埃政府。

1981年12月11日中國首次舉辦托福考試1981年12月11日,北京首次舉辦“托福”考試。這是在中國的第一次“托福”考試。從那時起,這項專門用來考核計劃赴美國、加拿大等國留學的英語考試成了高校大學生的熱門。

12月12日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是為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力主抗敵。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共產黨及紅軍發生聯係,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於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楊: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楊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楊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12月12日淩晨,張學良的衛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的衛隊交火。蔣聞槍聲,倉皇越後牆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衛隊搜索發現後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餘人拘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