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鳥——從零起飛時值1870年的深秋,天氣轉涼,大西洋上空不時陰雲密布,預示著驚濤駭浪和淒風苦雨的到來。在這種時候橫渡大西洋,實非明智之舉。此時,在一艘孤伶伶的船上,幾位言談舉止頗為嚴肅的先生卻有些坐立不安,他們偶爾交談幾句,更多的時候蹙眉垂首。但沒有人注意他們,這種天氣誰的心情都不會好。他們那麼急著要去新大陸幹什麼?自從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來,那兒就成了探險家和夢想者的樂園,很多人都想到此發一筆橫財。在西部挖掘出黃金之後,淘金者更是蜂擁而至。難道,這幾位歐洲人也想趕這股延續已久的潮流,去圓美國夢嗎?倘若有人這樣問他們,很可能會受到不屑一顧的“禮遇”。因為,他們並非為錢財而來。他們是科學家,為了研究才不辭千辛萬苦,到美洲來找尋寶物。但是,不要領會錯了,他們的寶物不是黃金白銀,也不是土地牲畜,而是就普通人而言毫無價值的化石。這些被人棄如蔽履的石頭,對於他們來說簡直比生命更重要。
經過一路的顛簸,幾位科學家終於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們重點考察了堪薩斯等地。在西堪薩斯,嚴冬成了最大障礙,而印第安人的敵視也時刻威脅著他們的安全。可他們仍然頑強地進行著發掘工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第一件鳥類化石——黃昏鳥的一段脛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找到的。後來,探險隊還在內布拉斯加的地層中發現了大量古鳥化石。他們的心血沒有白費。
這時距發現第一個始祖鳥化石已相隔十年之久。1861年,當礦工在德國巴伐利亞省索倫霍芬附近開采印板石礦時,采到了這塊化石,既有骨架,又有清晰的羽毛痕跡。當年9月30日,古生物學家梅以爾把它命名為印板石始祖鳥,認為它是鳥類的祖先。這塊化石立刻轟動了世界。之後,科學界對這類化石究竟是龍是鳥的問題發生了爭執。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一些勇敢而執著的科學家才不惜代價,漂洋過海到美洲尋找新的證據。這才引出了上麵的故事。
柏林博物館的始祖鳥化石複原圖,依該化石標本保存狀態複原的該鳥跌落在地時的姿態
對始祖鳥的認定也是經過了一番周折的。曾經有一段時間,報刊雜誌中出現了對這一種類的不同叫法,說明觀點還沒有統一。在曆經是是非非的爭議後,大家終於達成了共識,認為印板石始祖鳥這個名稱相對還是最確切的。那麼,至尊至貴的始祖鳥又是什麼樣的呢?且讓我們來揭開它神秘的麵紗。
始祖鳥是一種原始鳥類。大小跟鴿子差不多,它的身體結構和外貌與現在的鳥類卻大相徑庭。首先,它有一條由多節尾椎組成的大尾巴,看起來頗有分量;其次,它的嘴裏長滿了小尖牙,是肉食爬行動物所不可或缺的;再次,盡管它的前肢已變成翅膀,可在末端仍殘留著三個指爪,等等。這些都是爬行動物具有的特征,因此有人把它叫做“美麗的爬行動物”。可是,把它歸為爬行類又萬萬不能,因為它又有許多更為進步的地方。
最為明顯的一點是有了羽毛。雖然翼龍也有翅膀,同樣能在空中滑翔,但稍有破損便不能再飛行了,就像氣球被針尖刺一下就會癟一樣。而始祖鳥的翅膀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羽毛,即便掉一些,或者輕微擦傷,都不會有大礙,飛起來仍然穩穩當當,這是翼龍遠遠不及的。不僅如此,它的羽毛已具備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這是鳥類所獨有的特征,是展翅飛翔必不可少的條件。從翼龍的皮膜進化到羽毛,是飛行史上的一大創舉。始祖鳥的這件“羽衣”,確實是應該載入史冊的。
羽毛的作用還不僅僅如此。有了這件外衣,始祖鳥的體溫就能保持穩定,血液也隨之成了恒溫的。變溫的爬行動物一到冬天就寸步難行,隻能躲在窩裏睡大覺,用睡眠來抑製饑渴,在夢中捱過漫漫嚴寒,等候春天的來臨。在與環境的適應過程中,這顯得比較消極。而始祖鳥有了羽毛的庇護,就像掌握了法寶,它不再懼怕嚴寒的到來。即便是大雪紛飛的日子,同樣可以外出覓食,呼吸新鮮空氣,欣賞銀裝素裹的自然景色。以鳥類為代表的溫血動物在不同環境下體溫都相對穩定,加強了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並且成為征服自然的前提。這是冷血的爬行動物所無法比擬的。始祖鳥率先跨始祖鳥的複原模型入恒溫動物的行列,又創下了一個第一。
始祖鳥已稱得上聰明了。它的腦袋足以存放指揮其瘦小軀體的東西,而像山一樣的恐龍,腦量並不比始祖鳥大多少。倘若讓始祖鳥與雷龍來個智力測驗,黑眼珠骨碌碌轉的始祖鳥肯定穩操勝券,而一臉憨相的雷龍卻不知所措,輸得一敗塗地。不過,始祖鳥那左顧右盼的脖子並不是它自己的獨家發明,在這點上,恐龍可以大大炫耀一番,因為它們才是最初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