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知己功夫時,必須慢練。隻有在慢練的過程中,才能細心對照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太極拳的要領要求。如果動作做得太快,勁力就不能節節貫通,其變化的細微之處就會一帶而過,達不到周身一家的目的。
俗話說:蚋慢功出細活。”學者必須按要求步驟一招一式進行練習,唯有如此,才能練好太極拳。從主觀上講,當身體的筋骨都處在正確位置時,會感到身體在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周身猶如灌了鉛一樣沉重,想快已是不能。
如果練太極拳動作太快,必有一項或數項動作不合要求,所以動作輕浮、鬆懈。
調體外散亂之勢以後,還要調體內一呼一吸。太極拳的呼吸,與一般人的淺表呼吸不同,它是深而沉的腹式呼吸。隻有每個動作與呼吸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由外而內的鍛煉。而每一個招勢要合於呼吸,必須沉著緩慢。
如果動作太快,氣息則不達於四肢百骸,心意、勁力則不能合於呼吸意,在太極拳中有兩重意思:一是應用各種正確的要領,在練拳時對自我身體狀態控製、修正、調整的過程;二是在技擊中,對敵我雙方身體狀態做出的主觀反應,謂之戰意,即格鬥意識。
氣,是中國獨有的哲學和醫學概念,在太極拳中,指人運用呼吸時的自我感覺和身體的狀態。
意、氣、力的合一是太極拳訓練的高級階段,它要求學者運用正確的要領指導呼吸與力量密切配合,以意領氣,以氣運力,最終使每個動作都能意到、氣到、力到,即意、氣、力合一。
煉氣,萬萬不可使拙力,和緩、均勻方可力貫四肢,氣達四梢,速則不達。
太極拳大師武禹襄先生說:“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其意有四:“一者連不斷,二者細膩悠遠,三者曲折回環,四者均勻和緩。”正是這一過程的’集中體現。太極拳講究陰陽相濟,既不能渙散無力,又不可用僵死之力。
它的勁力是在身體的位置轉變及虛實開合的變化中,配合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形成的整力,也即“渾元力。
所以!太極對戰正負磁鐵陰陽手,也是恰巧發揮了以柔克剛,以剛製柔,陰克陽,陽製陰。以陰還陰,以陽還陽。而太極中的四兩撥千斤。恰恰在於這點妙用。
你柔我比你更柔,你剛,我比你還剛。說著修趙斌就閃到了修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