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兵書《六韜》的記載,在軍隊中設置參謀人員,始於公元前11世紀的周代,其職稱和職責,由開國元勳薑尚親自設計確定。據說薑尚在垂暮之年才遇到西伯(文王),由於美尚博聞強記,學識豐富,辦法很多,深受文王和武王的器重,被尊為“師尚父”——師之、尚之、父之。(《史記·齊太公世家》)他幫助西伯征崇國、密須、大戎。西伯死後,又幫助武王指揮隊伍推翻商紂,建立西周。《六韜》就是薑尚撰的一部軍事著作。在《六韜·龍韜》中詳細記載了設置參謀人員的分工與職責。“凡舉兵師,以將為命,……將有股肱羽翼72人。”這72人就是薑尚確立的參謀班子,他們是:腹心1人,謀士5人,天文、地理各3人,兵法9人,通糧4人,奮威4人,伏旗鼓3人,股肱4人,通才2人,權士3人,耳目7人,爪牙5人,羽翼4人,遊士8人,術士2人,方士3人,法算2人。分管謀略、兵法、偵察、通信、工程、氣象、地理、宣傳、糧秣、醫藥、財務等項工作。猶如現今軍隊中的司令、政治、後勤機關。但是《六韜》設置的這些參謀人員,在《周禮》中未見記載。而從《六韜》的有些內容看,似乎是戰國時的著作。
據《三國誌·魏書》記載,軍隊設置參謀人員在漢末,名參軍,在軍隊中參謀軍務,職位頗重。如:東漢靈帝時,幽州刺史陶謙,曾兼任車騎將軍張溫的參軍,隨張去討伐西涼的韓遂。“陶謙……參車騎將張溫軍事,西討韓遂。”另外,曹操任丞相、總攬軍政大權時,也以參丞相府軍事的名義接排軍政人員作幕僚。從以上記載看,在漢末,軍隊中設參謀人員是肯定的,但是,還不能排斥在此之前沒有參謀人員。因為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六韜》竹簡,說明《六韜》是一本漢時就有的古兵書,它記載的股肱羽翼72人,早於陶謙的參軍之職。那麼,軍隊的參謀人員究竟始於何時?殷時、周時,還是戰國、漢末?還得進一步考證。
我國騎兵始於戰國嗎
一說騎兵,大家都會聯想到號稱“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的兵馬湧,那一個個披掛齊全的騎手——驍騎,威風凜凜,排成整齊的方陣,再現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威震寰宇的雄偉軍容。這種騎兵,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於我國,學術界一直有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出現於軍隊中,開始於戰國。主要根據是,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的“變服騎射”。《戰國策·趙策二》中有這樣記載:趙武靈王為繼承先祖遺誌,向“三胡”(東胡、靈胡、樓煩)三個少數民族,開拓疆土和對付燕、韓、秦三國的入侵,提出改穿胡服,建立騎兵,“嗣立不忘先德,……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趙世家》也有記載:趙武靈王為了推行胡服騎射,對朝中的大臣進行了細致的說服工作。趙武靈王說:“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心裏非常不安。所以要大家“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三胡”是我國北方地區靠遊牧為生的部落,善於騎馬射箭。他們常常襲擾趙國的邊境地區。而趙國的軍隊主要是戰車,由於四馬駕挽的戰車比較笨重,不如“三胡”的騎手輕捷,特別在豐草長林、丘陵險處,常常被動挨打。為此,趙武靈王決心學習胡人,建立騎兵,進行改革。
牽著戰馬的騎兵
另一種觀點認為,騎兵出現於春秋、戰國之交,就是在公元前5世紀,我國有了騎兵。由於那時的騎兵數量較少,常常和車兵混合編組、使用,“輕車銳騎”,配合作戰。主要根據是:《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晉出公二十年(455年),晉卿知伯,聯合了韓、魏兩家準備攻擊趙襄子,趙為了應付他們的聯合進攻,接受了張孟談的建議,先退晉陽防守。於是派了延陵王(生)將車騎先之晉陽布置。文中說的“車騎”,是指車兵和騎兵。說明那時已有騎兵配合車兵作戰。閻鑄在1986年寫的《我國騎兵的誕生和發展》一文中也說:“這裏將車騎並提,表明已是一個獨立的兵種。趙襄子是趙武靈王的7世祖,與武靈王相隔100多年。不僅有力地駁斥了引進騎射的說法,也動搖了他首創騎兵部隊的論斷。”另外,古兵書《吳子兵法》記述的騎兵,也比“變服騎射”要早近百年。吳子在“擊強之道”中指出:“……此非車騎之力,聖人之謀也。能備千北萬騎,兼之徒步,……”這裏的“車騎”和“千乘萬騎”,顯然也包含騎兵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