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把俄國帶進現代世界的門檻
17世紀末,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製生產關係,貴族地主支配一切,占統治地位,沙皇專製權力進一步加強。當時,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統治階級上層內訌,戰亂頻繁,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民因饑荒、破產和貧困而四處逃亡,廣大農民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
這種落後悲慘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彼得一世執政後,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毅然決然地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親自率團出國考察,學習西歐,實行了自上而下、大膽果斷的全麵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十分廣泛,其具體改革措施可歸納為: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麵貌;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強了俄國的軍事實力,保證了俄國北方的安穩。從而使俄國在波羅的海沿岸站穩了腳跟,進入強國的行列。改革削弱了貴族權力,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在俄國開創了近代議政製度,強化了皇權,加強了中央集權。另外,改革打破了俄國閉關自守的落後狀態,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彼得一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使俄國的近代工商業蓬勃發展。而且,彼得一世在國內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製進口,保護了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政府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近代廠礦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1718年,俄國的生鐵產量已達到160萬普特,躍居世界前列。工廠工業也發展迅速,開始全麵向資本主義轉化,積極地參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商業競爭。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形成。1724年1月,彼得一世發布關於建立俄國科學院的命令。科學院培養出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如羅蒙諾索夫就曾在這裏得到深造,後來成為俄國著名的科學泰鬥,享譽世界。
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對俄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俄國騰空而起,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曆史時代。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後狀況,起了重大的曆史作用。馬克思最為褒獎的18世紀的兩個偉大帝王,一個是中國的康熙大帝,另一個是俄國的彼得大帝。後世人對彼得大帝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絕非虛言。
趣味鏈接 羅蒙諾索夫
羅蒙諾索夫(1711-1765),俄國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和詩人,被譽為俄國科學史上的彼得大帝。他出生於阿爾漢格爾斯克一個漁民家庭,1736年因學習優異被選送到德國留學五年,娶了一個德國女人後回聖彼得堡科學院,成為俄國科學院的第一個俄國籍院士。後來,他還成為瑞典科學院院士和意大利波倫亞科學院院士。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計劃創建了俄國第一個化學實驗室;1755年,創辦了俄國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
俄國的開明專製——披著“開明”外衣的君主專製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國曆史上一位名聲顯赫的沙皇,與彼得一世齊名。在她當政期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采取了許多改革措施,尤以“開明專製”而名噪一時,被恩格斯稱為“開明”政治的三大支柱之一。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開明專製”,使俄國沙皇專製製度發展到最高峰。有人評價葉卡捷琳娜二世“一手拿著開明的假麵具起舞的同時,她的另一隻手已經揮舞起血淋淋的大棒”。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國皇帝彼得三世的妻子。1762年,她廢黜彼得三世登上皇位時,俄國正處於農奴製開始瓦解,資本主義不斷成長,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日益瓦解的時期。麵對這種現實,她以“開明”為幌子,推行了“開明專製”。在政治上,她一方麵對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作某些表麵上的讓步,使貴族農奴製國家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另一方麵,當時的俄國畢竟還是農奴製為主,貴族地主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還有相當勢力,因此她針對這種情況,頒布一些有利於貴族和資產階級發展的政令,借機拉攏他們,加強自己的統治。不過這些政令隻停留在口頭上,葉卡捷琳娜二世依舊頑固地維護著沙皇的專治製度和農奴製度,把農奴製強化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在經濟方麵,葉卡捷琳娜二世也實行了一些“開明”政策。如她為發展農業生產,便允許發表一些批評農奴的言論,極力擴大貴族地主的權益,逐漸讓貴族取得完全的土地所有權;取消了對於轉讓、買賣土地的限製,從而為完全的土地私有製開辟道路。她努力發展工業,削弱行會的控製,鼓勵各階層人士開辦工場,逐步放棄由國家進行控製的重商主義政策,而開始容忍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