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29師印象(1 / 3)

“七·七”事變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國抗戰的大好形勢。為了完成抗日大業,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大旗,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後改稱第18集團軍),除令少數部隊留守延安外,將大部派往了抗日最前線。

當時,同蒲鐵路沿線的老百姓看到的是兩支向不同方向運動的軍隊,一支是由北向南潰敗的國民黨軍,另一支則是由南向北朝著抗日最前線前進的八路軍。

南下的使人失望,北上的使人振奮。北上的隊伍中就有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的129師。

1937年8月25日,剛剛成立的新的中共中央軍委立即發布了《關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隨著命令的發布,129師誕生了。

他們中的大部分剛剛從河西走廊返回,還帶著傷痛和疲憊,背著“國燾路線”的包袱。傷痛沒能使他們消沉,包袱也沒能將他們壓垮,他們抖擻起精神,又堅定地走上了抗日戰場,並在抗日戰爭中屢建戰功,使日軍聞風喪膽。

我們不僅應該認識這支部隊,而且還應該牢牢記住這支後來被稱為劉鄧大軍的部隊。

雨中青鬆

曆史上很多軍事家都注意到戰爭不僅是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而且也是雙方意誌的較量。先哲們的思想無疑對於我們解開戰爭之謎特別是戰爭勝敗之謎大有裨益。

麵對抗日戰爭中敵強我弱的形勢,中國勝利的希望在哪裏?答案可能會有很多,但在下麵的一個場麵中,我們是否能夠從中看到一種意誌力正在形成,從而找到答案,看到希望呢?

洛川會議即將結束的1937年8月25日,剛剛成立的新的中共中央軍委,立即發布了《關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宣布將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以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政治部副主任。總部下轄115師、120師、129師。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1937年9月1日,參加完洛川會議的劉伯承和援西軍政治委員張浩馬不停蹄地趕回援西軍駐地。這時,援西軍已奉命從鎮原移防至陝西省三原縣,司令部設在石橋鎮以西的小磨村。第二天早晨,劉伯承和張浩就召集領導幹部開會,傳達洛川會議精神。9月4日,正式宣布了改編後的幹部名單。宣布名單之後,劉伯承指定剛被任命為129師386旅旅長的陳賡擔任第二天誓師典禮的閱兵指揮員。劉伯承囑咐陳賡說:這是129師第一次閱兵,也是129師開赴前線的誓師大會,會場要布置得簡樸、莊嚴;要在部隊中造成抗日救國、奮勇殺敵、為挽救祖國危亡不惜犧牲個人的戰鬥氣氛。

陳賡等人選定石橋鎮附近的一片空曠的田野——陝西本地人叫作“休閑地”,作為大會會場。因沒有什麼材料,閱兵台是用木桌臨時搭的。閱兵台附近貼了幾條標語,使會場氣氛被烘托得既熱烈,又莊嚴。

為了使129師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閱兵不出差錯,閱兵總指揮陳賡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5日淩晨3時就起了床。他正準備去閱兵場時,突接師部電話通知,閱兵因故延期於6日舉行。

1937年八九月間的西北黃土高原,本該秋高氣爽,可不知為什麼,這個秋天,雨卻下得特別多。

9月6日清晨,陳賡又來到閱兵場。天空上黑雲滾滾,下著細雨,“看樣子,雨會越下越大。”8時左右,部隊陸續到達。大會即將開始時,濛濛細雨已經變成傾盆大雨,雨借著風勢,向下狂泄。

陳賡看著一時停不下來的大雨,和協助他工作的參謀處長李達商量了一下,決定先讓部隊回營房待命,準備再請示師部,看誓師大會是否可以暫停至雨後舉行。

就在這時,劉伯承和政訓處主任張浩騎著馬進入會場。劉伯承和張浩都沒有穿雨衣,身上的衣服已全部淋濕。劉伯承問正忙著下命令的陳賡:

“怎麼部隊又往回走了?”“報告師長,因為下雨,我們想請示一下誓師大會能不能等雨停了再開?”陳賡敬禮後答道。

劉伯承堅定地說:“革命的人民軍隊,隻能隨時隨地充分利用天候、地利去奪取勝利,不能讓風雨陰晴左右軍事行動的既定安排,何況我們今天是在民族危亡、時不我待的緊急關頭,召開抗日誓師大會,大雨已經把我們打濕了,躲它還有啥子意思嘛!”警衛員見師長在雨中淋著,把雨衣送了上去。劉伯承把手一擺說:“我不用,全師同誌們都沒有穿雨衣,我怎能穿著雨衣站在大家的麵前呢?”全師指戰員看到師首長也和自己一樣在雨中淋著,不覺都挺直了腰板,遠遠看去就像雨中屹立著的上萬顆青鬆,上萬顆青鬆上的上萬顆紅星帽徽在迷茫的雨霧中閃著一片片紅光。

嘹亮的軍號在雨中吹響,陳賡在臨時組成的“軍樂隊”的伴奏下,站在閱兵台上,以洪亮的聲音宣布:“八路軍第129師抗日誓師大會現在開始。”雨越下越大。全師一萬多人在狂風暴雨中傲然挺立,人人精神奮發,口號震天,無有畏雨者。

在大雨中,劉伯承、張浩等騎馬檢閱了隊列整齊的部隊。然後,劉伯承帶領全體指戰員宣誓:

“日本帝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死敵。它要亡我國家,滅我種族,殺害我們父母兄弟,奸淫我們母妻姊妹,燒我們的莊稼房屋,毀我們的耕具牲口。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同胞,為了子孫,我們隻有抗戰到底!

“為了抗日救國,我們已經奮鬥了6年。現在,民族統一戰線已經成功。我們改名國民革命軍,上前線去殺敵!我們擁護國民政府及蔣委員長領導全國抗日,服從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嚴守紀律,勇敢作戰,不把日本強盜趕出中國,不把漢奸完全肅清,誓不回家!

“我們是工農出身,不侵犯群眾一針一線,替民眾謀福利,對友軍要親愛,對革命要忠實。如果違反民族利益,願受革命紀律的製裁,同誌的指責!謹此宣誓。”劉伯承讀一句,全師指戰員跟一句。

雨聲和宣誓聲交織在一起,久久地回蕩在田野上空,激動著全師將士的心。

劉伯承那年45歲,年紀雖不算大,但卻已經度過了26年的軍旅生涯,在當時建軍隻有10年的年輕的紅軍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

不願戴“青天白日”

要改編了。

昔日的敵人要成為友軍了。

昔日的仇恨是否也會因此煙消雲散呢?

恐怕沒那麼簡單。

劉伯承被任命為129師師長時,正是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刻。就在這最危急的時刻,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走上了抗日戰爭的最前線。

1937年7月22日至7月25日,劉伯承參加了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在陝西三原縣雲陽鎮召開的高級幹部會議,會議討論了紅軍改編以及開赴抗日前線的問題。

8月22日,中共中央又在陝北洛川馮家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就是著名的洛川會議,會上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為爭取一切力量抗戰勝利而鬥爭》等決議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