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戰長生口
日軍奪取太原後,日軍大本營又於1938年1月8日,發出了山西南部作戰命令。日軍華北方麵軍於1月10日命令第1軍:隨著作戰準備的完成,在平漢線方麵的黃河左岸及山西省南部地區發動攻勢作戰。其作戰部署是:首先以土肥原賢二之第14師團、下元熊彌之第108師團分別攻占河南新鄉、山西長治兩地,然後下元由北而南指向臨汾,土肥原由東而西指向曲活,從側後襲擊臨汾。以川岸文三郎之第29師團沿同蒲路正麵推進。山岡重原之第109師團由清徐地區沿汾離公路西進離石,掩護第1軍的右側日軍上述戰略行動的作戰時間預計為2月11日至3月10日。
就在同一時期內,蔣介石也在考慮反攻太原的計劃。當時中國方麵的軍事部署是:八路軍的三個師正好處於日軍山岡、川岸、下元三個師團的前進方向上。另外,國民黨三個軍布防在長治周圍;閻錫山的部隊位於呂梁山區;中央軍衛立煌部位於臨汾、運城地區。
這樣的部署,正可一戰。奪回太原,重築以太原為中心的華北防禦體係的作戰計劃在蔣介石心中日趨成熟。
2月上旬,國民黨第2戰區受領了反攻太原的任務。
作戰部署是:以第18集團軍為基幹,配屬國民黨第3、第14、第17、第47、第89、第99及騎兵第4師,組成東路軍,由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
在這一作戰部署中,129師進入正太路擔負阻擊石家莊方麵的援敵。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劉伯承率領129師386旅又來到了位於正太鐵路附近的長生口。
長生口是386旅首戰告捷的地點。時隔4個月,戰士們又重返長生口,歡欣自豪之情,再創日軍之誌無不溢於言表。可是,沿途村莊斷垣殘壁,瓦礫成堆,景象大變。原來是連遭八路軍沉重打擊的日軍,打不到八路軍,就拿老百姓出氣。他們每到一村,就像一群瘋狗一樣,槍殺群眾,燒毀房屋,奸淫婦女,無惡不作。飽受日軍殘害的群眾見到386旅又回來了,欣喜萬分,奔走相告,說是打勝仗的部隊又回來為他們報仇來了。戰士們的心中都激起了滿腔的仇恨,要讓鬼子用鮮血和生命來償還欠下的血債。
這一仗給很多老戰士留下的印象是,它簡直就是一次軍事演劉伯承常說的一句話,在這次作戰中使很多人理解得更深了。劉伯承在一次全師幹部會議上說:“我們是戰術的創造者,我們要打擊敵人的弱點,可是倘若敵人並沒有弱點,即應怎麼辦呢?——給敵人製造弱點。”初聽這句活,都懂;細一琢磨,不會用。如何給敵人製造弱點,恰恰是戰爭中最至關重要的東西。
當時的戰場形勢是,長生口東邊的井陘駐有大部敵軍,西邊舊關駐有200多日軍,倚仗堅固工事,憑險據守。井陘好打,但人多;舊關人少,但工事堅固,都是不好啃的骨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給敵人製造弱點,是劉伯承的拿手好戲。劉伯承做了如下部署:用769團的兵力佯攻舊關,對敵人實施包圍,誘使井陘的日軍出援,然後386旅伏而殲之。隻要井陘的日軍一出據點,在行進中拉開距離,對於善於遊擊的八路軍來講,敵人的弱點就製造出來了。
關鍵是要將舊關的日軍誘出來,這是整個部署成敗的決定性一環。
心細如發的劉伯承命令769團:在作戰中什麼都可以破壞,就是不能動舊關日軍與外部聯係的電話線,這根線是舊關日軍的生命線,也是握在我們手中的“魚餌”。
一切都在按照劉伯承的預想向前發展。
恰好就在與第一次長生口伏擊戰相隔4個月後的1938年2月22日,長生口第二次伏擊戰打響了。
首先,769團一部襲入舊關,將日軍碉堡包圍。已經亂作一團的舊關日軍能想起來的隻有馬上給井陘的日軍打電話,請求增援。駐井陘的日軍果然中計,迅速派出200多人,分乘8輛車,增援舊關。
按照劉伯承的部署,386旅已經在地形十分險要的長生口設下了埋伏。
早晨6點,從井陘增援舊關的日軍進入了長生口伏擊區內,埋伏在道路兩側的386旅771團和772團突然向日軍發起攻擊。
經過5個小時的激戰,擊斃日軍警備隊長荒井豐吉少佐以下130餘人,俘敵1人,繳獲步槍50餘支,炸毀汽車5輛。剩下的3輛汽車,載著少數殘敵竄回井陘。
戰鬥結束後,陳賡在日記中寫道:
我們一時出發,到達紅土嶺時,東方尚未發白。拂曉前開始部署。4時許,舊關發生激烈槍聲,知769團已到、開始襲擊了。至6時,尚未見敵援兵到來。正在焦急之際,忽然前麵傳來槍聲,這時候真有說不出的痛快。敵人約200餘,一部乘車,一部步行。我軍突然開火,敵先頭第一部汽車即被我擊壞。結果共繳獲迫擊炮2門,重機槍2挺,步槍數支,擊斃敵人約百餘,俘虜1名,其西部警備隊長荒井豐吉少佐亦被我擊斃。殘敵倉皇潰退,直抵井陘城下。我未能將其全部消滅,實為憾事。
陳賡還反思了此次戰鬥的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
此次戰鬥,優點為迅速、堅決、突然。戰鬥性質是遭遇戰,我先頭部隊剛到陣地,尚未部署,即與敵遭遇。我先敵占領要點,MG(注:機關槍)先敵開火,攻擊迅速,完全合乎遭遇戰要求。但此次戰鬥缺點亦多,1.包圍部隊動作猶豫;2.火力組織不好,無側射人力的組織;3.暴露;4.參謀工作與後勤工作大差。戰場救護運輸組織不好,增加受傷者的痛苦,個別部隊給養保證不良;對偵察工作——審訊俘虜,檢閱文件不注意;通訊聯絡差。劉伯承在戰鬥結束後,在更高層次上反思、總結了經驗教訓:
長生口戰鬥,戰果是不小的,但是我們自己付出的代價也大了些,是不怎麼合算的。以後我們打伏擊,要盡量減少傷亡。槍要打在敵人的頭上,刺刀插在敵人的肚子上,手榴彈拋在敵人的屁股上。賺錢的生意我們做,不賺錢的生意我們不做。
雖然129師為配合反攻太原在正大路破擊的過程中打得非常出色,但由於日軍開始進攻臨汾,這一戰略計劃未能實現。準備反擊的國民黨各軍滯留於長治地區。當日軍占領長治後,第129師則奉命返回晉東南。
為配合友軍在晉南的作戰,129師又在積極地尋找戰機。
“吸敵打援”
日軍在2月中、下旬和3月上旬的作戰中,占領了晉南和黃河各渡口,但其總的戰略企圖,即由晉南渡過黃河之目的卻由於八路軍積極的作戰行動而未能得逞。
為了鉗製向黃河河防進攻的敵人,配合115師、120師在晉西和晉西北作戰,129師奉中央軍委的命令,將主力適當集中,於1938年3月南下邯長大道以北的襄垣、武鄉地區,尋機打擊邯長大道上的日軍,並相機破壞其交通線。
邯長大道東起平漢線上的河北邯鄲,西至山西的長治,中經武安、涉縣、黎城、潞城等地,橫貫太行山脈,與臨屯公路相連。特別是黎城東陽關內外的一段公路,是日軍的運輸線。有兩個有利條件便於在這裏設伏:其一是日軍在這裏的守備兵力比較薄弱,其二是這一帶山川地形複雜,又有濁漳河與黎城相隔,地理條件十分理想。
3月5日,鄧小平、劉伯承和徐向前來到3S6旅,和陳賡商討作戰計劃,打算在邯長公路上的黎城、東陽關、涉縣之間,尋找或製造敵人的弱點予以痛擊。命令下達到386旅旅部後,整個旅部就開始高速運轉起來了。
陳賡當即給各團分配了偵察任務,劃定了偵察地區,要各團迅速查清規定區域內的敵情、地形及戰場情況情況迅速反饋回來:邯長公路上日軍運輸頻繁,黎城是日軍在這條運輸線上的兵站集結要地,有200多人守備;黎城以東的涉縣有敵400多人;黎城西南的潞城有日軍步騎兵2000多人,屬於第16師團和第108師團。這兩路日軍裝備精良,侵華戰爭以來,沒有遇到過強有力的抵抗,思想上比較麻痹。
根據以上情況,劉伯承決定采取·“吸敵打援”的戰法。所謂“吸敵打援”,就是以一支部隊佯攻敵人的軍事要地;以主力埋伏在敵援兵必經之路,待機伏擊之。
雖然第二次長生口之戰也可以說是“吸敵打援”,但那一次戰鬥由於佯攻的目標過於堅固,使129師的傷亡大了一些。這一次“吸敵打援”,劉伯承考慮得更加周密。
他認為,這一次“吸敵打援”,能下能以小的代價取得大的戰果,成敗之關鍵就在於佯攻的目標是否選中敵人最關痛癢的環節,而且還要看此處敵軍是否能獨立堅守。他對幾個參謀人員說:“我們要打敵人不能獨立堅守,必須求助外來援兵的目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攻其所必救’。”根據這一思路,劉伯承認為黎城可以作為佯攻的目標。
根據當時掌握的情報,日軍正準備對大行根據地組織一次大的圍攻,而黎城正是其中一路——第108師團的兵站,其守備力量大約有七、八百人。
黎城駐紮日軍的人數還是多了一些,劉伯承仍然有些放心不下,他又讓參謀長李達車幾名參謀人員到黎城附近偵察一下,把情況搞得準確一些。
當時劉伯承本想親自去看一下,但八路軍總部的一個電報使他放棄了這個打算。八路軍總部要劉伯承迅速趕至國民黨曾萬鍾部,商談作戰中的協同問題及作戰中的糧食及其他給養問題。
李達從黎城的中共地下組織處得知,幾天前有500多日軍由黎城開往潞城,現在城裏估計隻有300多人。
劉伯承接到這一情報後,立即做出決定:佯攻黎城,吸引潞城之敵出援,在神頭村一帶伏擊敵援兵;並相機打擊由涉縣來援之敵。
11日,劉、鄧、徐將作戰計劃上報八路軍總部:
“伯承今11日見曾萬鍾歸來,……已照來電進行鼓勵。明日政治部派人去與曾軍政訓處聯絡。根據近日情報,囤留敵確僅數百,東進之敵千餘,已經吾元鎮回長治。我們不應再停止不動。現黎城敵僅300餘,城易攻人。我們轉攻黎城,打潞城或涉縣敵之增援。……如何?請示。”12日,朱、彭二人回電批準了這個作戰方案:
“同意相機襲取黎城、潞城,占領東陽關,打擊增援隊。我們準於14日到沁縣以南之閻家溝、白家溝附近,請小平、向前來本部開會,伯承留部指揮。”鄧小平、徐向前一走,劉伯承一人挑起了指揮重任。
地圖上一道劃錯了的線
就在劉泊承看著地圖,逐漸將目光停在黎城和潞城之間的神頭嶺下的神頭村時,陳賡也正在為伏擊戰場的選擇而煞費苦心。
陳賡正在沉思,旅參謀長周希漢進來將潞城的敵情,向陳賡作了彙報。
根據最新的偵察報告,潞城的日軍兵力己增加到3000多人。
陳賡聽完後,點了點頭,緩慢他說,“晤,饅頭大了,我們兵力不足,要沒有個好地方,就更不好吃哇。”伏擊地點的選擇,緊緊地纏住陳賡,驅之下去。陳賡又將腦袋埋人紅一道。藍一道的地圖中去。
第二天上午,386旅召集團以上幹部開會。當陳賡和386旅政委王新亭向在座的幹部講述完當前山西戰場的形勢和師首長的意圖後,大家又不約而同地議論起伏擊戰場選擇的問題。
當大家的目光在討論中逐漸聚集在神頭嶺這一點時,陳賡並沒有馬上作結論。
作為伏擊戰場,這裏非常有利。
從地圖上看,通過神頭嶺的公路是伏在一條深溝裏蜿蜒西行的。兩旁山勢陡峭,既便於隱蔽部隊,又便於出擊。縱觀整個邯長線,也沒有比這裏更理想的伏擊陣地了。
陳賡雖沒有馬上點頭,但從他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也是很欣賞這一地點的,但他還是問了一句:“神頭嶺的地形誰看過?”這一句,把十幾個幹部都給問住了。大家互相看了看,誰也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