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二下太行山
1938年下半年,劉伯承曾二下太行山。每一次下山,帶給日軍的都是更大的打擊。
劉伯承第一次下山,是在7月下旬。下山後,他來到了活動在河南輝縣境內的386旅,直接領導平原遊擊戰爭。
4月下旬,陳賡與徐向前各率一路分赴平漢路東西兩側,徐向前帶領路東縱隊活躍在冀南,陳賡率領以386旅為主組成的路西縱隊活動於平漢路西側的冀豫地區。
陳賡率隊出擊平漢路後,帶領部隊橫掃了幹漢沿線的十幾個縣城,瓦解了各地的皇協軍,並襲擊沿途每一個車站,使敵人的車站始終處於“梗阻”狀態。這期間,陳賡在日記中寫道:“沒有一天沒有戰鬥,我那時簡直打起勁了!”戰鬥中,陳賡的傷腿似乎也不痛了。
劉伯承這一次下山,又給陳賡帶來了新的戰鬥任務。
總部要129師配合國民黨第1戰區作戰,阻止日軍向洛陽、潼關運送部隊和物資。386旅當時正位於平漢、道清路的交叉口上,所以這一任務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陳賡的頭上。
新的任務使陳賡非常興奮,有時竟興奮得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
此後,386旅大力破擊平漢、道清兩路,拆鐵軌,鋸電線杆,炸火車,使日軍的鐵路運輸經常處於癱瘓之中。9月份道清線總共才通過兩次車。從八路軍這一時期繳獲的日軍家信中也可看出破壞的成效,以及由此在日軍心中引起的恐懼。
信件一:“鐵路兩側,八路軍大大的有,為了警備,晝夜不得安靜,作戰的事情,可說沒有一天沒有,我能夠保存著生命活到現在,也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信件二:“到了夜間,電線和鐵路就被破壞,離開兵營半裏就是大量的敵人蟠居之所,5個人、10個人是不敢出去的。”信件三:“敵人真是可惡啊!”信件四:“他們不管你怎麼討厭都要來打。”信件五:“一周內一定會有一次、兩次受敵襲擊。在我們所警備的鐵路上,一夜之中不知要破壞幾次,實在惱人。”信件六:“一切沒有不叫你痛苦的,除了喝酒沒有辦法!”……
劉伯承第一次下山後,組織386旅連續出擊,基本肅清了平漢路東漳河以南、衛河以西,南北近百裏地區的偽軍。至此,西起平漢路,東至津浦路,北起滄石路,南跨漳河、衛河的冀南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了。
這一時期形勢的發展變化非常快,與第一次下山相隔僅半年,劉伯承又決定第二次下山。
國民黨頑固勢力從1938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冀南後,就開始了和八路軍領導的抗日力量的“磨擦”。到年底,又由政治磨擦轉變為軍事磨擦,不斷向八路軍挑釁,在冀南掀起了一股反動逆流。
11月中旬,日軍駐津浦路的第3混成旅團和第114師團一部共3700餘人,對冀南進行了第一次全麵“掃蕩”。雖然徐向前指揮根據地部隊經過16天28次戰鬥,斃傷敵600餘人,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但日軍進攻重點已轉向占領區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抗日根據地必將麵臨著日軍更大規模的“掃蕩”。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伯承為了直接領導平原地區的鬥爭,又於12月7日,來到了386旅駐地,指示陳賡率部越平漢路東進,轉戰冀南和魯西北,扭轉那裏虎狼夾擊的危險局麵。
形勢雖然危險,但八路軍抵禦危險的能力也已大大提高。到1938年底,經過一年多的發展,129師已由抗戰之初的一個半旅發展到兩個旅——385旅(旅長陳錫聯)、386旅(旅長陳賡),三個縱隊——青年抗日遊擊縱隊(司令員段海州)、東進縱隊(司令員陳再道)、先遣縱隊(司令員李聚奎),兩個軍區——晉冀豫軍區(司令員倪誌亮)、冀南軍區(司令員宋任窮)。
經過整訓的386旅一個旅就近8000人,已接近129師出征時的總人數——9000多人。
在劉伯承第二次走下太行山的同一時期,日軍開始了以華北為主要戰場、以八路軍力主要對手的全新的作戰。
反施“拖刀計”
12月21日,劉伯承率領師直屬隊及386旅補充團到達了南宮落戶張莊,與徐向前會台。
1939年1月3日,鄧小平參加完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後,也趕到了落戶張莊。
129師的“三巨頭”彙集於冀南,不用說,肯定是要有大的作戰行動了。
的確,冀南馬上就麵臨著日軍三期“掃蕩”中的第一期“掃蕩”。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遊擊戰爭發展得最為迅速廣泛的地區——華北就成了日軍進攻的重點。1937年11月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從華中、華南戰場陸續向華北回調部隊,使晉冀魯豫根據地周圍的日軍一下增加到11個師團。
依據先控製平原、後進攻山地的方針,日軍於1939年1月,在經過短暫的休整後,以第10師團主力,第110師團、第14師團、第27師團、第114師團各一部,共3萬餘人,分11路對冀南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
形勢十分嚴峻。平原作戰完全不同於山地,這裏地勢幹緩,便於日軍機械化部隊的運動。相反,這樣的地形,則不便於劣勢裝備的八路軍進行大規模的集結和運動,也就極不容易造成殲敵一路、擊潰其餘的態勢。
在平原地區和擁有優勢裝備的敵人作戰,從紅軍以來這還是第一次。難怪129師“三巨頭”要齊聚冀南、根據新的條件,劉、鄧、徐決定將129師部隊分為5個作戰集團,結合地方部隊分區作戰。
日軍吸取了國民黨“圍剿”紅軍的一整套作法,采取了東西夾擊、穩步推進的戰術。
西線日軍從石家莊、邢台、邯鄲、大名等據點於1月上旬開始向東平推,占領一地,燒殺一處,然後建立偽政權,再繼續向冀南方向推進。日軍軍事政治手段相結合,招法凶狠毒辣。
東線日軍於2月初從泊頭、德州、聊城等地向西進攻,與西線日軍構成了對冀南的夾擊之勢。
這期間,129師的5個作戰集團,分遣了一些小部隊襲擾、遲滯日軍,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日軍仍占據了冀南中心區外圍的多座縣城。
劉、鄧、徐沉著地指揮部隊轉至外圍後,認真研究了形勢,一致認為,不給日軍一個沉重地打擊,就不能徹底粉碎日軍的“掃蕩”。1月22日,劉、鄧、徐及各集團負責人在129師師部共同商討反“掃蕩”作戰問題。
討論中,早就憋不住火的陳賡建議:“鬼子在平原作戰氣焰十分囂張,仗著它有汽車和機槍、小炮,一發現八路軍的部隊就追,特別是受襲後更是窮迫不舍,我看可以利用它這個特點搞個伏擊。”劉伯承欣然讚同:“這個想法很好,鬼子是勢利的東西,這是日本法西斯狂妄獨尊的表現,他根本看不起我們,受了襲擊當然就不服氣,急於報複。
日軍大本營不是說要利用退避的心理,奮勇進擊,窮追而消滅嗎?是可以用伏擊打它一個冷不防,但關鍵是地形要選好。”這次129師要反施“拖刀計”。
誘伏香城固
威縣是南宮以南的一個縣城。日軍占領威縣後,繼續向北進攻,威縣成了日軍的一個重要補給點,由第10師團40聯隊一部駐守。當時其周圍僅有少量日軍,廣大鄉村仍然掌握在抗日力量的手中。以威縣之敵力殲擊對象非常理想。
反“掃蕩”中,陳賡曾率領386旅對日軍占領的廣平、雞澤、威縣等地區進行襲擾,每次受襲後,日軍必派部隊報複追擊,386旅曾三次夜襲曲周,三次日軍都進行了追擊。
確定誘殲威縣之敵後,陳賡決定將伏擊地點定在威縣以南的香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