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最後一擊(1 / 3)

最後一次肅正

1942年的夏季日軍曾經得意一時,自認為取得了徹底消滅八路軍總部的輝煌戰績。在八路軍總部被襲後的第二年夏季,日軍又欲重溫去年的“輝煌”。

1943年5月,日軍對太行區發動了它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掃蕩”。日軍除了一次比一次瘋狂以外,在方法上已是黔驢技窮。這次“掃蕩”,日軍又派出了挺身隊,偽裝成八路軍,仍然是夜行曉襲,也仍然是專走小路,不走村莊,不走大路,目標也仍然瞄準了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

但這次已經不是上一次了。129師積極開展敵後的遊擊戰爭,在日軍主力部隊和挺進隊出動之前,就獲得了情報。劉、鄧在判明敵人的企圖之後,決定乘敵人的合圍圈尚未形成的時候,將反“掃蕩”中的包袱——師部機關先行轉移至外線。

5月6日,日軍第36師團分幾路分別由潞城向北,由武鄉、左權等地向東;第4獨立混成旅團由林縣地區向北;第37師團、第69師團各一部由陵川地區向北;采取梳蓖隊形,企圖將八路軍總部和129師主力部隊圍殲於清漳河兩岸。

在日軍出動的前一天,5月5日,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同時向太嶽區轉移。129師師部選擇了和遼縣、武鄉東進的日軍對進的轉移策略。當兩軍互相接近時,李達派出一部分警衛部隊牽製、迷惑敵人,而主力則從敵人“梳篦隊形”的間隙安全地轉了出去,使日軍“未能取得大的戰果。”這次日軍也不得不承認八路軍作戰行動非常成功,因為他們要想捕捉到八路軍的目標“是極為困難的”。於是日軍由於“未能取得大的戰果”,就瘋狂地捕殺地方幹部和群眾。而八路軍堅持內線鬥爭的部隊和參戰的民兵與外線作戰的八路軍相互配合,內抗外襲,使日軍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日軍不得不於5月13日開始撤退。

來,由不得我;走,就由不得你了。

太行軍區各軍分區的部隊乘日軍撤退之機,對日軍進行了長距離和大範圍的追擊。

這時的主動與被動同“掃蕩”開始時的形勢己完全顛倒過來了。日軍不得不邊

退邊戰,非常狼狽,以至到5月22日才撤退完畢。

軟纏硬打

1944年4月,毛澤東指出:現在的任務是要準備擔負比過去更為重大的責任,我們要準備不論在何種情況下把日寇打出中國去!

太行山上的129師也在這一年裏確定了出擊的方針:發動攻勢作戰,向敵人展開局部反攻,縮小敵占區,擴大根據地,堅持敵進我進的方針,堅決打擊敵人的“掃蕩”,保衛生產,保衛糧食,保衛根據地。

反攻雖是“局部”的,但它到底標誌著戰鬥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八路軍一方。出擊、收複夫地構成了此後作戰的特色。

自從劉伯承在1943年9月離開太行抗日根據地,回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和準備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後,鄧小平肩上的擔子一下子增加了許多。由於彭德懷也回到延安,鄧小平實際擔負起了八路軍總部、中共北方局和129師三副重擔。

10月6日,鄧小平在麻田鎮正式上任,以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的身份,開始主持北方局、八路軍前方總部的工作。他和夫人卓琳從涉縣赤岸129師師部,搬到麻田鎮八路軍總部大院南麵的一幢農村小院中。

鄧小平的女兒毛毛曾問過鄧小平:“你那時一個人在前方,也夠不容易的吧?”鄧小平輕輕地笑了一下,回答道:“我沒幹什麼事,隻幹了一件事,就是吃苦。”鄧小平正是憑著這種“吃苦”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三合一”的工作,取得了戰略反攻作戰中的重大勝利。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一“軟”一“硬”兩次作戰。

“軟”的作戰是對日軍的圍困作戰——即沁源圍困戰。

1944年底,侵入我大嶽區的日軍主力經我民兵、武裝群眾與部隊多次主動打擊,三次收縮陣地,最後,退守到沁源城關和交口兩據點,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