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出茅廬(1 / 3)

在南方的平原上,有一條長長的河流從北向南往下流,那滾滾滔滔的河水一直向大海流去,入海口的地方河道寬闊,

兩邊的岸上住滿一條條村莊,其中西岸有一條小村子,名叫沙嶺村,

村民既有村邊的田地耕種作物,到了農閑時也到東邊的河裏打漁,這樣,這條小村子可算是漁米之鄉。

國家自改革開放以後,村民們的尋找生活的門路,比以往多得多,不少人不滿足於祖祖輩輩的半耕半漁生活,他們還要開拓求生的新路徑。

那時候,正是國家各種事業逢勃發展時期,特別建築行業,更是興旺發達。

別的村子的人都在這個行業上掘到了第一桶金子,而那些住在沙嶺村的人們,他們一聞說在此行業上可收入倍增,自然心裏更是羨慕,於是有走親戚朋友帶入行的,有自個兒在此行業創蕩的。

每到年末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一回家,他們都不單講述在外做工的收獲心得,還真的是在行動上那花銷更是不同尋常,有的購高檔的家具啦,過年買名貴的衣服什麼的,

更有的開始籌劃明年的改建新居,建一間新房子,在村子裏卻是天大的事情,是老農民幾代也盼不到的。這叫那些沒機會外出的民工更是極盼來年能得到個機會外出了。

其中有一個叫春雄的青年,他剛剛在學校裏初三畢業回家,聽說外出打工可掙到不少的錢,他就心裏羨慕極了。

他和父母商談說:“媽爸,我們家裏很窮,你倆在家隻耕種,平時又不下河捕漁,今又六十多歲了,這麼大年紀,我們家這麼窮,我沒心思讀書了,我想跟人家外麵打工,找點收入幫家用,可我剛從學校裏出來,不知向那處尋工做,你就與一些熟人說去,讓我跟從他們外出打工,好不好?”

他的父母心裏想:這個兒子生性聰慧,本來是讀書的料,隻是家裏窮得叮當響,本人又不下海捕漁,給他帶條做漁民路子,在家耕種兼打漁這條路走不了,現在他這個有衝勁的青年,當在外頭創一創的。可初出門,必須有個人帶一帶才成啊。

這樣一想也同意他的想法,於是春雄的父親慶同就想到鄰居亞華了。

亞華這幾年都是在外打工做建築行業,他的妻子在家裏務農,每年的收入不少。

現在他是個帶班的頭兒了,找他一問應有個照顧的。於是他就到亞華家,叫亞華帶他的兒子外出。

當然那個亞華一見自已的鄰居來求,不好推辭的,也就答應了。而慶同老伯卻是個知恩必報的人,他當時在亞華的麵前說:“你帶我的兒子外出,照顧我家,你家裏的農活就包在我的身上。”

平時亞華不在家時,老伯有時也幫他的妻子的忙,現就還帶上他的兒子到外工作,幫忙這就是情理之中了。這個亞華就謝過鄰居說:“那就太感謝你了。”

這樣,這年開春,春雄就跟從亞華到城裏打工了,那亞華家的農活真的是叫慶同夫妻倆包起來。慶同是個種田的能手,他家養有耕牛,一到開春就把自家的耕牛拉到地裏去耕作,那亞華家的田地,他先把它翻過了,再幫拔秧插田,不到幾天工夫就把亞華家的田地給耕種完成。

這個亞華的妻子,往年就為個耕牛翻地之事也不知經曆多少周折,今卻得老伯給幫上大忙,今年的春耕,早早就完成農事了,她真的是十分感激。

到了夏收季節,老伯同樣是先給亞華家收割完成,自家的才去收割,如此的年內所有亞華家的農活都全包下了,這個老伯一想到他們的兒子,到年末回家,把打工的錢帶回家,他的心裏就樂開了花。

家裏的破舊的茅房要改建,家裏的所有的舊家具都要換上,還有他的老伴的病要醫治,看她那瘦弱的身體,要多少補養才得以康複?再就是兒子畢竟已長大了,要娶妻育子啊,一切一切都要錢,而這些錢的得來,隻有把希望寄托在外工作的兒子了。

到了年末,沙嶺那村子裏的人同其它村裏的人一樣,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要回家來了,他們帶上了自已一年內的收入,帶了全家人的期盼和希望回來的。

可是這些分散到各地去工作的人是逐漸回家來的,看看還差十多天卻是到了大年夜了,此時期絕大部分的人都回家了,可那春雄還沒回家,慶同老伯就到亞華家了解情況。

他問亞華嬸說;“亞華回家了沒有?我的兒子卻還不回,現在村子裏大部分打工的人員都回家來了,該回的時候怎麼不回家呢?”亞華嬸說:“還不回呢。

聽說還在那等工錢,那工頭就欠工人工資不發放,我男人就是帶人在那討工錢。

早些天還沒有討到,不知現在如何?”“原來是這樣,那工頭也太不講理了,都過年了,還不發工資給工人回家,豈有此理?”慶同老伯說。

他回家來把此事向老妻說了,他的妻子就更是對兒子的憂心了,他怕他兒子在處生惹事非,她隻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兒,已經出嫁了,這小的是個男孩,還要她傳香火呢,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那如何是好?

所以她憂心如焚。正在這時,有個居鄰過來告說:“春雄已回來鎮裏了,他們一行很快回來。這是同一批的人回來告說的。”

這時春雄母親一聽說,即時高興了起來,於是就生起火做晚飯,隻待兒子回來。

晚飯已做好,天將黑的時候,這個春雄和亞華一行就回來了。他們這些人一回到了家,這全村都熱鬧沸騰了起來,為的是他們這些工人得不到老板給的工錢回家,而全村的人此時全都知道。

於是一齊出來,大家語論紛紛:“你們得不到工錢回家,那一年不是白幹了嗎?”,“是的,白幹是白幹,又把他怎麼樣?”,“我們為什麼不去向政府說了呢?”不知誰這樣一問。

實在說這個時候,政府還沒有推出對工人的保護的政策,於是有人回答說:“告知政府也沒用啊,那些官老爺與他們同出一氣,那有我們的伸訴?”,“真豈有此理,那我們的工人做工不是沒吃的了?好,他老板來粗的,我們也要好好對付他。”不知誰這樣一說,大家於是有共同的想法了,就是以牙還牙,就想到聯合起來去討薪。

這樣,就要找那個老板的住地了,知情人就把那老板的住地說了出來,原來那老板就住在離這隻二十多裏路的一條村子裏。人們一聽說,群情憤激,個個都讚成要去他的家裏討過說法。

這個亞華看看有這麼多的村裏人幫他說話,為他出謀策劃,心裏非常感激。

本來他的班組,本村的人已占了一大部分,他為人好,有什麼工作總愛叫村子裏的人去做,希望村人生活好起來,那知這回卻是得不到工錢,工作白幹了?

這回村子裏其他沒家人參加他的班組的人家,為的同情亞華他們,也起來支持他們的討薪行動,於是這個亞華他們就大膽了起來。

這天晚上,他們就決定在明天全村點過幾十個壯漢去那工頭家,迫使他還給回本村人的工錢。於是思想一致後,當晚那些回來的人不再語論什麼,各個自回,隻把希望放在明天的討薪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