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976年,西歐和中歐地區先後出現降水嚴重不足,發生大旱災,長期的持續少雨幹旱及高溫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由於天氣幹熱,林火四起,嚴重危及生命與財產。據不完全統計,1975~1976年間,農業損失達幾十億美元。
1975~1976年,在西歐和中歐地區先後出現降水嚴重不足,發生大旱災。1975年初,西歐和中歐地區降水比常年同期短缺,形成幹旱,如波蘭和德國,2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5~35%;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區1~2月降水總量不足15毫米,比常年同期低25%。1975年夏季的降水類型多變,大部分地區極端少雨幹旱,如愛爾蘭1975年3~8月出現近百年以來最幹旱的時期,6月和7月的土壤水分短缺達100毫米以上。英國許多地區,2~8月也是這個世紀以來最幹的時期;德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6月份的區域平均降雨量隻有13毫米,僅相當於常年平均的21%;瑞典南部的夏季也出現最幹旱的記錄;比利時的於克勒,1975年10月份降水奇缺,出現自1833年以來的最小值。1976年,西歐和南歐地區的幹旱比1975年更甚,西自英國和法國至歐洲中部,北起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至意大利北部的廣大地區,2~7月的降水量,均低於常年平均值,有些地區的生長季雨量隻有常年的40%,創近200年來的最低記錄。
在西歐和中歐地區,1975~1976年的大旱使許多國家創持續少雨的記錄,如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幹旱最為嚴重,連續16個月缺雨,為自1727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未曾出現過的;蘇格蘭在108年中隻有1955年和1976年發生過夏季幹旱;比利時1976年2~8月持續少雨,為1921年以來最嚴重的缺雨期,布魯塞爾的3~8月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幹的時期;丹麥1976年6~8月底為自1874年開始有記錄以來最幹的時期;法國北部,1976年6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少10%,是自1870年以來沒有出現過的;前民主德國1976年2~8月的全國雨量隻有常年同期雨量的70%;前聯邦德國,1976年6月的雨量為自1891年以來同期的最低值,不少地區持續幹旱39天,是以前從沒有出現過的現象,8月則為本世紀以來最幹燥的月份;荷蘭,1976年2~8月為近125年以來同期的最旱時期,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85毫米,而常年同期降水量為401毫米;瑞士,1975年12月至1976年6月全國平均降水量隻及常年同期的55%,是自1870年以來從沒有出現過的;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2月、6月和7月最為幹旱,夏季發生連續33天的幹旱,創造曆史的最長記錄;挪威東南部地區,旱情十分嚴重,1976年3~9月的降雨量為自1874年有觀測記錄以來同期的最小值;瑞典,1976年2~9月的月平均降水比常年低30%,8月份的降水隻及常年的1/3.1976年,西歐和中歐地區的夏季出現熱浪,更加重了幹旱災害的影響。1976年6月23日至7月7日,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上升到30℃以上;英國有些地區甚至超過32℃;比利時、德國、法國、荷蘭的夏季氣溫接近或超過自1826年以來的最高值;英國中部,夏季平均溫度出現近300多年以來的最高記錄,法國的巴黎,持續在30℃以上的日數為自1873年以來的最大值;前聯邦德國的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區,5月8~10日,氣溫高達30~32℃,創近百年來的最高記錄。
西歐和中歐地區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長期持續少雨幹旱及高溫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農業損失達幾十億美元。幹旱使供水緊張,水力發電不足,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困難和損失。幹熱天氣易發生森林火災,嚴重危及生命與財產。英國,1976年6月初土壤嚴重缺水,導致穀物和奶類嚴重減產,森林及灌木區的火災頻繁;1976年,丹麥的幹旱使農作物的損失達4~5億美元;法國北部的幹旱,使畜牧業和穀類生產損失嚴重,牧場大範圍失火;前民主德國由於幹熱天氣,林火四起,供水十分困難;前聯邦德國,1976年由於幹旱造成的損失估計達10億馬克;瑞士1975年和1976年的幹旱,使馬鈴薯的生產遭到嚴重損失。
1975~1976年西歐及中歐由於降水嚴重不足而發生的特大旱災,農業損失達幾十億美元,同時也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困難和損失。
幹旱的影響和災害涉及麵極廣,涉及到經濟、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各個方麵。幹旱除了直接造成經濟損失外,更嚴重的是可使河水斷流、水庫枯竭、濕地幹枯等。這種現象如連續多年,加上人類活動的作用,則會導致水資源持續減少,荒漠化的土地不斷擴大,以致土地資源退化並持續減少,其消極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在人類曆史上,自古以來幹旱就侵入到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在長期的抗旱鬥爭中,人們認識到隻有順應自然規律,才會進一步防止或減輕幹旱所帶來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