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非洲發生本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幹旱和饑荒。非洲55個國家和地區就有34個幹旱,24個國家發生大饑荒,1.5~1.8億人受到饑餓威脅。1983年就有1600萬人死於饑餓與營養不良有關的疾病,全世界都在呼喊“救救非洲。”聯合國稱這次大饑荒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類災難”。
非洲屬於熱帶氣候,高溫、幹燥、少雨。炎熱的赤道橫貫中央,使非洲成為名副其實的“熱帶大陸”。沙漠、半沙漠擠去了非洲三分之一的大地。這裏植物貧乏、人煙稀少,平均每平方公裏還不到一人。這是一個難以穿越的迷宮,烈日炙烤下的沙海升騰著股股熱浪,狂風吹起的黃沙使沙丘在混茫中慢慢移動。這是一個吞噬活物的死海,正午時分酷熱可高達五十多度,入夜,氣溫驟降,可至零下二十五攝氏度。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感歎到:我們生活在熱帶的淫威之下,每時每刻為了最起碼的生存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熱帶氣候和沙漠造成土地幹裂、風沙侵蝕使糧食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等惡劣的生存狀況,使饑魔得以久久肆虐非洲大地。在這片“饑渴”的土地上,糧食問題一直異常嚴峻,饑魔幾乎年年困擾著非洲。
熱帶的厄運使非洲幾乎年年幹旱,從1968年到1984年,這塊大陸更是年年發生較大的旱災。幹旱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同時,讓人揪心的是,這期間很多國家還出現政治動亂。天災再加上人禍,非洲漸漸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
就是在這時,1982~1984年持續三年的特大旱災發生了。受災範圍從南部非洲一直到東非、撒哈拉沙漠附近地區,遍及34個國家,而其中24國麵臨嚴重的糧荒,受災人口幾乎占非洲總人口的半數。
從飛機上俯視非洲,一片單調的紅褐色,大地生煙,四處白晃晃的一片,地麵反光強烈到刺人眼睛。旱魃奔襲掃蕩,所到之處,赤地千裏,饑魔緊隨其後,恐怖籠罩了幾乎整個非洲。
在埃塞俄比亞,饑餓的人們湧向巴提難民營,一個隻有足球場大的帳篷裏擠著16000人,盼望著過往的車輛發放食物,每天大約有120人在這種盼望中悲慘地死去。
在烏爾達,竟然出現同類相食的悲劇,絕望的卡那毛莊族災民隻好吃同類以求生存。烏幹達共有十萬災民陷入沉睡。
在塞內加爾,僅牲畜就死了150萬頭,村莊、道路兩旁,饑民的屍體和倒斃的牲畜處處都是,慘不忍睹。
曾經山清水秀的東非大裂穀地帶,而今滿目枯黃,動植物奄奄一息。
在毛裏塔尼亞,牛羊中的40%、駱駝中的15%死亡。
在坦桑尼亞,每天竟有1500名兒童活活餓死!
在莫桑比克,饑魔已奪走了十萬人的生命,並且還有上百萬的人苦苦掙紮在死亡線上。
在毛裏塔尼亞,大旱使80%的草地變成沙漠,饑餓的農牧民湧入城市,沿路到處是他們的帳篷。城裏的糧食被吃光後,饑民們四處覓尋小動物,挖地三尺,以帶殼的甲蟲充饑,甚至有人吃自己親人的屍體。
非洲大饑荒給非洲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1984年全洲農業大規模受損,糧食產量比1981年幾乎下降了28%。撒哈拉以南的南洲地區作物產品出口總值,1986年比1980年減少了45%,使主要靠初級產品出口維持經濟的許多國家陷入財政困境。救災投入的人力物力消耗了巨大的國力,1984年非洲糧食進口高達3200萬噸,遠遠超過了400萬噸的七十年代初的糧食進口量,給本來就很貧窮的非洲國家帶來巨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