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古代地理資料的檢索(1 / 3)

自從班固在《漢書》中首創《地理誌》一體後,曆代”正史”多有地理誌、州郡誌(或稱郡國誌、地形誌、職方考等)。有些史書即使撰修時未有地理誌,後人亦有補作(前開明書店已將其收入《二十一史補編》)。這些地理誌前後承接,是研究曆代地理沿革的主要資料。

一、地名辭典和曆史地圖的利用

遇到陌生的古代地名,可以先查閱百科性的辭典,如《辭源》、《辭海》。但這種辭典隻能查到重要的古地名,有大量地名在《辭源》、《辭海》中查不到,這就需要查地名辭典。

清人李兆洛把曆代正史地理誌所載的郡縣名,按下一字分韻編排,並敘述各郡縣的沿革變遷,指出今(清)屬何地,成《曆代地理誌韻編今釋》20卷。這本帶有索引性質的地名辭典,為查找地名提供了方便,舊時非常流行(有同治刊本,四部備要本),但內容比較簡略,且係按韻編排,今天一般讀者使用起來頗感不便。現代常用的地名辭典有:

《中國地名大辭典》,朱方、劉鈞仁編,原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0年8月初版。這部辭典兼收古今地名,每一詞條,先用羅馬字注音,然後釋義。書前有筆畫檢字,書末有羅馬字譯音索引。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臧勵穌等編,商務印書館1931年初版,1933年再版,1959年新印本。這部辭典所收地名,上起遠古,下迄近代。書前有筆畫檢字,書後有四角號碼檢字,附”各縣異名表”。

不少古代地名,地名辭典的文字介紹往往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那可以借助於曆史地圖。這類專門地圖直觀而清晰,可使我們一目了然地掌握有關的地理情況。

關於曆史地圖,清末楊守敬有《曆代輿地圖》,朱墨兩色套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歐陽纓有《中國曆代疆域戰爭合圖》(武昌亞新地學社1920年版,1931年再版),蘇甲榮有《中國地理沿革圖》(上海日新輿地學社1922年初版,1930年增訂版)。解放後出版的曆史地圖主要有:

《中國曆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顧頡剛、章巽編,地圖出版社1955年版。內容有: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分布圖、曆代政區劃分、人民起義、重要戰爭、交通運輸、四鄰形勢等。有地名索引。此地圖集在處理國界及少數民族地區方麵有不妥善之處,故內部發行。

《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曆史地圖集編輯組編輯,中華地圖學社1974年起陸續出版。這部地圖集,反映1840年以前我國各曆史時期的政區設置和部族分布的基本麵貌,分冊出版:一,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時期,二,秦、西漢、東漢時期,三,三國、西晉時期,四,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五,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六,宋、遼、金時期,七,元、明時期,八,清時期。政區的設置和部族分布,選擇其中某一年或某一時期的情況編繪。此外,還摘要選取了一部分政治、軍事、經濟、交通地名及山川、湖泊、沿海島嶼等。圖集重要地名采用古今對照的表示方法。每冊之後有地名索引(隻收入古地名、古山名、古河名等曆史內容,今地名、今山名、今河名等未予編列)。

二、全國性的總誌

當地名辭典、曆史地圖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時,除可在正史中的地理誌部分檢索外,還可利用全國性的地理總誌。正史中的地理誌也是記載全國地理情況的,但一般比較簡要;而地理總誌是單獨成書的專著.記載較詳,有些是鴻篇巨製。

常用的地理總誌有以下幾種:

《元和郡縣誌》,唐李吉甫撰,40卷,現存34卷。此書以唐憲宗元和年間之郡縣為本,原名《元和郡縣圖誌》,”起京兆府,盡隴西道.凡四十七鎮,成四十卷,每鎮皆圖在篇首,冠於敘事之前”(《元和郡縣圖誌序》)。為現存最早的內容較完備的總誌。但宋時圖已亡佚,所以改稱《元和郡縣誌》。李吉甫久任唐朝宰相,對當時圖籍和全國情況較為熟悉,書中所記府、州、縣、戶口、貢賦等項,頗有史料價值,其體例對後來《太平寰宇記》等總誌乃至府誌縣誌都有很大影響。原書完成於元和八年(813年)。今本缺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等卷。清代嚴觀有《元和郡縣補誌》9卷,繆荃蓀有《元和郡縣誌缺卷逸文》3卷。有《萬有文庫》本(附逸文)。

《太平寰宇記》,北宋樂史撰,記載太平興國統一後中國的地理情況,故名。體例略依《元和郡縣誌》,但增加了列朝人物和古跡題詠等項,開後世方誌記錄人物、藝文的風氣。內容賅博,又多載唐以前地誌佚文,可補史籍之缺。原書二百卷,清代四庫著錄193卷,佚去7卷。黎庶昌自日本訪得五卷半,刊入《古逸叢書》。

《元一統誌》,元孛蘭盻等撰,全稱《大元大一統誌》,初修於元至正年間,續修成書於大德七年(1303年),仿《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體例,於各路、各州、各縣史跡,歸納為建置沿革、坊郭鄉鎮、裏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古跡、宦跡、人物、仙釋等部門。所引資料,大江以南各行省,大半取材於《輿地紀勝》和宋元舊誌,北方則多取材於《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誌,網羅宏富,《明一統誌》即以此書為藍本纂修,《元史?地理誌》亦多取材於此。原書1300卷(焦弦《國史經籍誌》、錢大聽《元史藝文誌》作1000卷,已在明代散佚,今隻有殘篇傳世,趙萬裏有輯本,中華書局1966年版。

《明一統誌》,明李賢等奉敕撰,原稱《大明一統誌》,90卷,天順五年(1461年)成書,體例仿《大元大一統誌》,以天順時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所統之府為分卷標準,有建置沿革、郡名、學校、形勝、古跡、人物等目。此書引用古事疏漏之處頗多,但也保存了不少明代史料,可供參考。

《清一統誌》,清代官修,原稱《大清一統誌》。清代修一統誌共計三次:第一次從康熙時開始,乾隆八年(1743年)成書,342卷。第二次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成書,424卷(按子卷計,則為500卷)。第三次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書,560卷。第三次本是在嘉慶十六年開始修訂的,而增輯的材料又以嘉慶二十五年為下限,所以稱為《嘉慶重修一統誌》。每省先冠以圖表,並總敘一省大要,然後以府、直隸廳、州分卷,有政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稅課、職官、山川、古跡、關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廟、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產等目。資料豐富,體例也較謹嚴,是研究我國曆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