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
┃西漢會要 ┃ 70 ┃ [宋]徐天麟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 ┃
┃ ┃ ┃ ┃ 版修訂本。 ┃
┣━━━━━━━╋━━━━╋━━━━━━━╋━━━━━━━━━━━━━━┫
┃ ┃ ┃ ┃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書 ┃
┃ 東漢會要 ┃ 40 ┃ 同上 ┃局1955年用商務型重印,上 ┃
┃ ┃ ┃ ┃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印。 ┃
┣━━━━━━━╋━━━━╋━━━━━━━╋━━━━━━━━━━━━━━┫
┃三國會要 ┃ 22 ┃ [清]楊晨 ┃ 中華書局1956年版。 ┃
┣━━━━━━━╋━━━━╋━━━━━━━╋━━━━━━━━━━━━━━┫
┃ ┃ ┃ [唐]蘇冕 ┃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書 ┃
┃ 唐 會 要 ┃ 100 ┃ ┃局1955年用商務型校正重 ┃
┃ ┃ ┃[宋)王溥等 ┃ ┃
┃ ┃ ┃ ┃印。 ┃
┣━━━━━━━╋━━━━╋━━━━━━━╋━━━━━━━━━━━━━━┫
┃ ┃ ┃ ┃ 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書 ┃
┃五代會要 ┃ 30 ┃ [宋)王溥 ┃ 局1955年用商務型重印。 ┃
┃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 ┃
┃ ┃ ┃ ┃ 印本。 ┃
┣━━━━━━━╋━━━━╋━━━━━━━╋━━━━━━━━━━━━━━┫
┃ 宋會要輯稿 ┃ 約500 ┃ [清]徐鬆輯 ┃ 中華書局1957年用前北平 ┃
┃ ┃ ┃ ┃ 圖書館影印本複製重印。 ┃
┣━━━━━━━╋━━━━╋━━━━━━━╋━━━━━━━━━━━━━━┫
┃ 明 會 要 ┃ 80 ┃[清]龍文彬 ┃中華書局1956年版。 ┃
┗━━━━━━━┻━━━━┻━━━━━━━┻━━━━━━━━━━━━━━┛
上述會要,門類和寫法雖然不完全一樣,但主要內容大體包括帝係、禮製、職官、兵製、田製、賦稅、教育、刑法、行政區域等。如《西漢會要》分15門、367類事:
帝係(卷l—6)
禮(卷7—20)
樂(卷2l一22)
輿服(卷23—24)
學校(卷25—26) 運曆(卷27—28)
祥異(卷29—30)
職官(卷3l—43) 選舉(卷44—45)
民政(卷46—49)
食貨(卷50—55) 兵(卷56—60)
刑(卷6l一63)
方域(卷64—67) 蕃夷(卷68—70)以此可見”會要”的一般體例。
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商代至清代各個曆史時期的會要,總稱《曆代會要叢書》。大致有四種情況:(1)過去已整理標點者。皆予重印,如《西漢會要》、《東漢會要》等;(2)已有斷句本者,皆重行標點出版,如《唐會要》等;(3)未刊的抄本、稿本,皆重行整理標點出版,如《晉會要》、《南朝會要》等;(4)凡過去尚未編纂者,請國內專家學者主持新編,計有商、戰國、北朝、隋、遼、金、元、清八部。
三、職官表與官製史料
我國曆代官製複雜,官名繁多。可供查考曆代職官的書籍很多,其中以《曆代職官表》最常用。《曆代職官表》有”官修本”、”黃編本”與”新印本”之別,現予分別介紹。
《曆代職官表》,(官修本),紀昀等奉敕撰,共72卷,乾隆間武英殿刊本。四部備要據武英殿本排印。又有叢書集成本。此書以清代官製為綱,自”宗人府”、”內閣”、”吏部”、”戶部”等部門起。至”藩屬各官”、”土司各官”止,共分為67個門類。每門由三欄組成:第一欄是”表”,以表格形式首列清代各職官名,然後依次排列三代、秦漢至明代與之相應的職官名,以明淵源;第二欄是”國朝(清朝)官製”,說明清朝各官的員額、品級、職掌等;第三欄是”曆代建置”,羅列”三禮”等儒家經典、各史職官誌、政書、類書、筆記中的有關文獻資料。並附按語,考訂三代秦漢至明代官製的建置沿革。各門類的第三欄篇幅最多,用豐富的文獻資料說明製表的依據,也可以說是表格的詳細注釋。
《曆代職官表》(黃編本),清黃本驥編,道光二十六年”三長物齋叢書”本。在官修本《曆代職官表》成書後的六十餘年,黃本驥有感於此書民間流傳不多,卷帙較繁,便著手進行改編。黃氏將各表後麵的”曆代建置”欄全刪去,錄存原書表格67篇,並將各表所附”國朝(清朝)官製”欄予以簡化。移置各標題之下,以注明該表所列各官的員額、品級。這樣,一部72卷的官修《曆代職官表》,刪存十分之一還不到,厘為6卷,書名仍叫《曆代職官表》。雖然黃本驥隻做了一番刪削工作,對官修本原有的錯漏未予訂補,甚至有誤改、脫漏等錯誤,但黃編本畢竟有簡明扼要、使用便利等優點。所以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的新印本,便是在黃編本的基本上整理加工的。
《曆代職官表》,(新印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5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印,精裝一冊,由下列四大部分組成:
(一)《曆代官製概述》,瞿蛻園撰,通論曆代職官製度的沿革,分九章:一、秦漢,二、魏晉南北朝,三、隋唐,四、宋,五、遼,六、金,七、元,八、明,九、清。
(二)《曆代職官表》六卷,清人黃本驥編,以三長物齋叢書本為底本,校以曆代職官誌及”十通”等有關原始資料編本的某些錯誤。采用新式標點,並對各表的直行與橫行分別標以序列號,以求眉目清楚,且便於編製索引。
(三)《曆代職官簡釋》,瞿蛻園撰。把《曆代職官表》所列官名、機構名,大部分作了解說,詞目按首字筆畫為序排列,共880餘條。
(四)《曆代職官表及簡釋綜合索引》,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同學編,陰法魯等指導。將黃編《曆代職官表》所列官名和瞿蛻園編《曆代職官簡釋》所收詞目(官名、機構名)混合編排,按最後一字的四角號碼為序排列(最後一字相同者,按最後第二、三字的四角號碼為序排列)。但要注意:《曆代職官表》中凡有”……等官”或”……各官”字樣者(如”府屬參領等官”、”盛京內務府各官”等),另編”等官索引”於後,按第一字的四角號碼順序排列。《索引》最後附有”筆劃順序檢字”和”拚音順序檢字”。
以上四大部分彼此配合,相輔而行,為讀者查考曆代官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它也有缺陷,這主要表現在:”官修本”是以清代官製為綱的,因此,曆史上曾設置而清代不設的官職,便無法在表中體現。瞿蛻園在編製《曆代職官簡釋》時,是注意到這一問題的。但考慮到《簡釋》是與黃編本《曆代職官表》相輔而行的,並不是官修本《職官表》的改造,所以,原表所無的官名(如漢代的督郵、唐代的監軍使等等),《簡釋》亦不添出。又,官修本編於乾隆間,乾隆以後添設、裁並之官,自然不可能反映;黃本驥在改編時注意到這一問題,但”未敢輒為更易”(黃序),新印本亦仍其1日。此外,官修本對於清代特有而以往各代所沒有的官名,常采用牽強比附的辦法處理,顯得不科學。黃編本對此沒有改動,新印本亦隻好保持原貌。在索引的編排方麵,編者沒有把一些可以細分的條目分析為若幹互見條目,顯得不夠細密,這也是不足之處。
如果嫌上述各本《曆代職官表》所提供的資料不夠詳細,或想核對某些官製史料,可利用下列文獻:
(1)曆代史書中的職官表誌。我國曆代”正史”大都有職官表誌,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新唐書?百官誌》、《明史?職官誌》之類;有些正史原無職官誌,但後人有補作,如《三國職官誌》(清洪飴孫撰)、《南北史補誌未刊稿?職官誌》(清汪士鐸撰)等,在《二十五史補編》中可找到。
(2)”十通”中的”職官”部分。
(3)曆代會要中的”職官”部分。
關於清代職官的具體設置,尚可參考:嚴懋功的《清代徵獻類編》,章伯鋒的《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中華書局1965年版);錢實甫的《清季重要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59年版,1977年重印)、《清季新設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61年版。1977年重印)等。尤其重要的,是《清代職官年表》。錢實甫編,中華書局1980—1981年版。此書包括49種表格,記述了清朝順治元年到宣統三年各種重要機構、官職的設立、裁撤、合並、分置以及擔任這些官職的人員升遷調補的時間。書末附人名錄、別號索引、諡號索引、籍貫索引等,既為讀者查閱此書提供了方便,又使此書兼具清代官員人名辭典的性質。
主要參考書目《古籍索引概論》潘樹廣著
書目文獻文獻出版社 1984年《史學文獻檢索》孟憲恒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校勘學史略》 趙仲邑著
嶽麓書社
1983年《實用文獻學》 張玉勤 趙玉鍾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校勘學概論》 戴南海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古籍整理概論》來新夏著
書日文獻出版社
1994年《中國文獻學綜說》王燕玉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7年《中國曆史文獻學》楊燕起等著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