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共和及省議會成立三月十五日甘肅布政使趙惟熙,谘議局議長張林焱,昭武軍統領馬福祥電呈中央政府承認共和。時因國體改革,人已共知,惟甘局久不決,馬福祥見長庚密謂決定大局。長庚說:“地方的事,大家覺得怎樣好,就看著辦好了,盡可由地方人自作主張,對外如何表示,我決不聞不問”。福祥得長庚同意,就用地方名義電呈中央承認共和。並呈總督長庚因病卸事,甘局如何辦理?聽候中央命令為辭。
電稿擬就,福祥因自己係甘籍軍官,不便領銜,同長庚議定,以代甘肅布政使趙惟熙首列領銜,次為谘議局議長張林焱,林焱以翰林院檢討,時方在家為議長,可代表達全甘民意,名列第二,馬福祥列第三。電由北路發出,京局收到已至壬子正月廿間,前後二十多天。袁世凱屢次接陝西電告升允的甘軍進攻甚急,諸速作處置。袁以長庚、升允與己同是昔日清吏,素知升允頑固,必拿忠清名義為號召。馬安良等又是回族多年提鎮大員,恐發生種族感情,鼓動回民反抗,擴大戰事,成一顧慮,將求一曾在甘肅與回族將領有交誼的人前往宣慰。農曆除夕前一日,總統府顧問清侍郞姚錫光推舉前在甘肅任司道的王樹應命,說樹在甘年久,同回族諸將有舊交,且係升允特保過的人員,可資勸告。袁也夙知樹,就決以為陝甘宣慰使。樹當時在山西介休,聞命後念升允忠清誌堅,恐難說服,力舉馬福祥識時務能顧大局。正在商議間,接甘肅承認共和電,就罷宣慰一舉,以趙惟熙為甘肅都督。
趙惟熙督甘三月十日袁世凱在北京就大總統職。
甘肅臨時省議會成立。自清宣統初籌備立憲,各省都設立谘議局。到此時(農曆正月十五日)革命成功,甘肅已承認共和,隨將谘議局改組為臨時省議會,張林焱為議長,劉爾炘為副議長,各縣亦舉議員來省。恰是狄道李鏡清由東三省回甘,議員及旅省人士,遣人遠迎,要舉為議長。張、劉得信就不複到會。遂改選鏡清為省議會議長,張林焱為副議長。鏡清由拔貢曆官川、滇至東三省,統帶黑龍江防軍,嚐讚襄總督錫良奏請設內閣,開國會,清廷未遽行。
國民黨人蘭天蔚為關東旅長,與鏡清常往來。革命事起,鏡清由川回甘,地方人因他平素有為,就選為議長。
三月十五日,中央任命趙惟熙為甘肅都督的電到蘭州。長庚先已離甘,臨行患乏路費,地方人士會議,由薪餉局湊給川資貳萬兩。
長庚得款,喜形於色的說:“我有了盤纏了”。又說:“我不能為王保保”,就從黃河乘筏北往綏遠。趙惟熙傳集官紳宣布共和的經過。
黃鉞在秦州獨立隴南駐防驕銳軍統領黃鉞在秦州獨立,組臨時軍政府。黃鉞係湖南寧鄉人,父名萬鵬,作過新疆提督,鉞由蔭生得了甘肅候補道員。因與黃克強同鄉,曾加入興中會,受克強指使,到蘭州圖活動。
其父與長庚有舊交,他到甘後,長庚任他充督練公所總參議。陝西反正,鉞乘機要求長庚拔兵一支駐紮隴南,名為堵截陝軍,實則謀夾擊升允。長庚先許驕銳軍十營,叫鉞統帶。蘭州道彭英甲對長庚說:“黃是革命黨”。長庚半信半疑,但不便收回成命,減黃軍為六營,其中有崔正午的五營,黃隻自招一營。崔正午自負老行伍,不願就黃範圍,實際黃編的隊隻有三百人。農曆十一月間,領兵到秦州駐泰山廟。營長張晚蓀,也是革命者,對本地有革命思想的人士,如董戒、肖潤生、張衍蓀、張錦堂、馬鼎五、汪劍萍、朱仲穆等加以聯係,共同計劃。在前清時,有州人陳養源作過山東知縣,是戊戌政變的改良派,罷官後住上海,開一竟全書局,流通書報以及革命刊物,同誌缺了盤費,他就補助。他的族人陳珩、學生董戒都找他到上海,回家時帶來各種新書,給人閱讀。張衍蓀、汪劍萍、肖潤生等都受到影響,這時都讚同黃鉞的獨立,是秦州的革命因素。
又秦州是有名好缺,號稱“秦十萬”,多數是田賦糧,每年要納四萬石以上,正供以外,還有浮收,戶房同官分肥。地方人要向省呈訴,戶吏著急,當了天主教的教民,並罷工不到縣衙辦公。州官陳瑞征向省上了公文,遭到撤職。宣統二年倡辦自治,總督長庚調陝西渭南知縣張世英來甘,要他首先創辦。世英回家,聽到從前戶房的事,就計劃出各種輕弊恤民的辦法,但與官不合,推行不動,這也是造成革命的一因。這次黃鉞獨立,得到地方人士擁護。鉞又和西安張鳳翽、成都尹昌衡函電聯合,但對清廷遜位未宣布。壬子正月十五前,乘組織秧歌社鼓,遮掩耳目。鉞每早率隊往東校場校閱,十五後改由中和門進城,經過街市,仍到校場,一連幾天。到三月十一日(農曆正月二十三日)早六時,率隊入城,分作三股:一股入遊擊衙門,殺遊擊王潤(滿人);一股入貢院內,有洋炮一營,存單響毛瑟二百支,來複槍、開花炮及刀矛等軍器完全收了;一股入州衙,知州張庭武被虜。鉞又提刀單身入道署,約道台向棪起義,向允讚助就在道衙成立軍政府,並收了新招防營的後膛槍械。黃自任甘肅臨時都督,向棪為副,劉文厚為招討使,魏紹武為使署參謀長,立八大處,分辦軍民各政。本地人民肖潤生、董戒、張衍蓀參加出力較多。不料次日即有昭武軍分統馬忠孝領兵來到西郊,因州官張庭武看出黃軍行動,早向蘭省告密了。馬軍駐王家磨,揚言攻城。黃軍兵少不能戰,這時張世英在家,恐人民要遭塗炭,他得了黃的同意,約哈陶庵、劉夢石、趙子明往馬營中說和,兩不相犯,來軍的糧草,由地方負擔。馬軍就由王家磨遷往天水郡,不再攻城。這時恰有四川同誌會兵由陝南來至徽縣,焚回教禮拜寺,黃軍得了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