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我的父親劉爾炘(3)(2 / 3)

二有形骸①便有鬥爭,雖寂滅禪宗②掌劍持矛仍用武;無色相③應無護衛,願慈悲佛子韜戈卷甲倡消兵。

注釋:

①形骸:指人。

②禪宗:我國佛教宗派之一,以靜坐為修行方法③色相:私欲。

說明:有人就有鬥爭,有私欲就有鬥爭,人即如此,佛亦如此。

隻有剔除私欲,消除戰爭,才能確保世界太平,人民安居樂業。

“話月圓”

①聯且隨機種竹栽花,長倩菩提②開笑口;倘有意貪山戀水,也成魔障③擾禪心④。

注釋:

①金剛殿院內西北角有一磚雕圓門,題額“話月圓”。

②菩提:佛教用語,泛指佛和神。

③魔障:佛教用語,惡魔所設的障礙,後泛指人生所遇到的波折或磨難。

④禪心:佛教用語,清靜寂定的心情。

說明:笑口常開便是佛,無私無欲心便靜。勸世人笑口常,知足常樂。

“拈花塢”

①聯白鳥忘機,任林間雲去雲來、雲來雲去;青山無語,看世上花開花落、花落花開。

注釋:

①金剛殿院內東北角有一磚雕圓門,題額“拈花塢”

說明:聯語技法巧妙,表達了作者曠達無羈,但又消極出世的悵惘情緒。

“大雄殿”

①聯一救人於百千萬億劫中是為宏願;出世到二十八重天上①才算真空。

注釋:

①是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大殿。劉爾炘在此書寫了楹聯十副。

②二十八重天:是指離開地球很遠很遠的地方。

說明:我國神話小說中的孫悟空,一個筋鬥就是十萬八千裏,但還跳不出佛祖的掌心,仍在五行之中,受佛祖的製約。如果你能跳到二十八萬裏外,那才算真空世界,你能跳得出嗎?

二運法眼①看得分分明明,這個該如何,那個該如何,到頭來無可如何,絕世慈悲都如夢;把性靈②養得活活潑潑,動機③亦在此,靜機④亦在此,立腳處全然在此,自家智慧便通神。

注釋:

①法眼:佛教指能認識到事物真相的眼力,泛指敏銳深邃的眼力。

②性靈: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

③動機:推動人從事某種行為的念頭。

④靜機:與動機相反,心中無任何奢望與雜念。

說明:劉爾炘自謂:“餘不讀佛書,所略識釋氏宗旨者,皆耳食者也,皆涉獵群書時偶然遇之者也。以門外人裝作內行話,亦聊以資遊賞者之談笑耳!”。足見先生是一個無神論者,從他所寫的楹聯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上聯意喻佛祖了事如神,但到頭來甚麼事情也解決不了。借佛喻世,抒發作者憤世嫉俗而又“有心報國,無力回天”的悲愴心情。下聯提出,做一切事情還是要靠自己的智慧,隻要堅持不懈,努力奮鬥,有信心,有決心,肯下功夫,任何事情都能做成,任何困難都能克服。盡可能做些有益於國計民生的事業,才算不負此生。

三山即是空①,水即是空,花花草草亦即是空,到此恍然空諸所有;天不可說②,地不可說,人人物物都不可說,既然如此說個甚麼。

注釋:

①空: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

②說:指責,批評。

說明:作者亦是借用佛語以諷當世,“沉默是金”,既然啥都不能說,還說個甚麼?隻要把萬事萬物都看穿了,想通了,就甚麼也是空的,也就沒有煩惱了。看似輕鬆詼諧,但實際上心情十分沉重,是無可奈何,自我調侃之語。

“望來堂”聯一正學廢興關世運①;斯文②絕續在人才。

注釋:

①世運:世界之命運。

②斯文:指文化或文人。

說明:此聯充分表達了作者關心國家的命運和重視培育人才的心願。他在《果齋別集》中寫到:“國運之盛衰,關乎人才,人才之盛衰,關乎學術,學術純正,才是實學。”

二從圖書內察古今治亂興衰,救世經綸①全在道②;為天地間衍③聖哲精神命脈,後賢責任重於山。

注釋:

①經綸:規劃和管理政治的才能。

②道:學術思想體係。這裏指地是儒家學術思想體係。

③衍:發揮。

三真學問無多言,不自利、不自私,修己①安人②盟素誌;大工夫在內省③,去吾驕④、去吾吝⑤,仰天俯地矢丹心。

注釋:

①修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②安人:安服周圍的人。

③內省:在心裏進行反省④驕:自滿,自高自大。

⑤吝:吝嗇。

四邀諸君來此談談,把亞歐非美澳政教源流說與我略窺門徑;請大眾認真想想,那儒釋老耶回精神傳授到底誰能定乾坤。

說明:作者非常關心國家的命運,常在望來堂集會討論國內外大事和學術動態,聽取把孔學與釋道之學作了比較,在《果齋日記》中寫到:“老子、釋迦之學皆為上等人說法,故施之人世嫌其過高。”“孔學盡人以合天,佛學舍人而言天,孔學重實行,佛學重空想。”他還把中學、舊學與西學、新學作了比較,看出中學、舊學搞空談的弱點,西學、新學講實用之長處。他在《果齋日記》中寫到:

“歐美各國若無物質機械諸科學之發現,創為製造,致之實用,則所謂哲學者亦與吾國先秦諸子詭辯,宋明諸儒之爭,門戶別異同玩弄光景者,同一托諸空談,寄諸想象耳!烏足馳驟乾坤,左右世界也哉!”

“太昊宮”

①聯注釋:

①太昊宮,清乾隆時稱“燃燈寺”,嘉慶改建為“瑤源閣”,兩次建築均遭焚毀。1919年劉爾炘修建五泉山時在舊址上起築四台,建築五座,以表彰上古以來甘肅籍聖賢,鼓勵後人見賢思齊。第一台建有三座大門,中門題額“高山仰止”,西門是“奮上興下”,東門是“繼往開來”。第二台為秦子祠,主祀孔子弟子秦祖,配祀景清等13人;第三台為壤駟子祠、石作子祠,主祀孔子弟子壤駟赤、石作蜀,分別配祀趙充國等11人及張軌等11人;第四台為伏羲殿,題額“文明鼻祖”,主祀太昊伏羲氏,配祀女媧氏及黃帝軒轅氏。過去每逢清明節,人們都要到五泉山進行祭祀活動,以紀念這些曾經為甘肅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活安定付出過自己心血的人們。對追溯甘肅人文曆史,弘揚西北文化起過積極作用。民國十年(1921年)劉爾炘撰寫了《蘭州五泉太昊宮記》,原在太昊宮台下一院落西牆壁,1984年移於半月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