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聯合國影聞宣傳處與民國蘭州幻燈片放映佚事(1 / 2)

楊興茂

在科技落後,經濟凋敝的民國時期,幻燈片在省城蘭州不失為尋常百姓較多觀看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

近來,筆者閱覽數檔案館收藏的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西北區蘭州事務所全宗檔案時,發現內有數卷20世紀40年代中葉關於聯合國影聞宣傳處的原生檔案。在這些檔案裏,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抗戰時期,蘭州幻燈軟片發行和放映的史料。也許有人要問:聯合國影聞宣傳處是幹什麼的?它與工合蘭州事務所對民國蘭州幻燈片的放映有何內在聯係?筆者想就這些鮮為人知的珍稀原檔所載史實,鉤沉發隱,拙勒成篇,以饗讀者,兼供文史研究的參考。

眾所周知,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依據1945年6月1日舊金山會議通過的《聯合國憲章》,於同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的。早在聯合國成立之前,根據戰時同盟國的需要,業已相繼宣告成立了一些國際組織,例如1943年11月成立的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等。聯合國影聞宣傳處即是於1944年初,由中、美、英三國發起成立的國際文化組織。

聯合國影聞宣傳處(以下簡稱宣傳處)的總部設在陪都重慶南岸友於裏9號附1號。該處的人事組成,機構設置和活動情況是:

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美國和英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處,各派代表1人組成董事會,再由董事會指派3人(中美英各派1人)負責全處的工作。處長先後由華人錢振海、溫福立、穆石磊相繼出任(此外還有華人副處長1人:袁昶超);美籍和英籍副處長分別是裴理明和譚世安。這些官員分別負責搜集各自國家的戰時影聞資料。處內設立編輯(下設美術、文書2組)、攝影和組織3科。編輯科負責編譯袖珍映片(即幻燈放映片,下同);攝影科負責拍攝袖珍映片和照片;組織科主理一切對外發行、放映、布展等項事宜。

據該處所辦《每周影訊》刊物統計,到1945年5月,該處在四川、兩康、湖北、安徽、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綏遠、西藏、貴州、雲南、廣東、浙江、福建、甘肅、陝西、江西、湖南等20個省份已累計設立300多個幻燈片放映站和120多個照片展覽站。其中,僅重慶地區就設放映站50多個(內有17個直隸總部),凡有電源的縣均設了放映站,無電縣都設了展覽站,為推進各地區的放映站工作擴展,宣傳處還在國內各中心地區設立了蓉(成都)、築(貴陽)、昆(昆明)和南平4個區流通處,分片負責下轄各站點的映片發行、監管和聯係等專項工作。又據原檔所載,宣傳處於1944年10月原擬設立蘭州區流通處。此後是否付諸實施,因缺檔案文字論述,已難考證。除上述機構外,1945年2月,宣傳處與戰時生產局合作,設立宣傳委員會。其任務是:在有條件的工廠設立放映站;在指定工廠張貼新聞照片壁報;在有關工廠拍攝生產照片,編製幻燈片。此外,宣傳處還在重慶民生路冉家巷9號設立了放映總站。

中美英三國花大力氣成立的宣傳處,其內定的主要職能和任務是:報道和宣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時事新聞和對民眾進行影聞普及教育,但也存在西方文化滲透,炫耀帝國列強和國民黨當局武功的弦外之音。宣傳處在平時重點抓的一項工作是每周最新戰事新聞。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世界十大戰場每周產生的戰爭紀實照片數十幀,大都由美國戰時情報局篩選後,在紐約製成足敷使用的一定數量的幻燈軟片,於周末航寄駐地於重慶的聯合國影聞宣傳處,由處內編譯36國文字,拷貝分發各同盟國。對於國內所用的幻片來說,除翻譯幻燈映片的大標題處,並要對每個單片編號配解說詞(原檔叫說明書)。解說詞一般采用純白話文來寫,但有時也有例外。如對《民族英雄苗可秀》就作了特殊處理,把解說詞編成鼓事詞,請大鼓名家富中舫詳加修訂,以便於演唱,在民間流傳。上述編譯工作限3日內完成後,即分發各站放映,整個全過程不超過20天,這比趕製和發行電影片要快1至4個月。

各地放映站的設立程序是:凡由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接受宣傳處委托而設立的放映站,須交保證金(約2000元),從領機放映之日起,在2個月的試辦期內,隻要遵守設站辦法規定的義務(如每周至少須放映3場幻燈片,定期評選優秀站進行表揚,按月填寫放映報告書等),覓妥保證人,填好保證書,報送宣傳處,即被列為正式放映單位。蘭州放映站是以工合蘭州事務科作為接受宣傳處委托承辦的單位而籌備成立的。原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是由國際友人艾黎發起並作為技術顧問,於1938年8月在武漢成立的。工合蘭州事務所設立於1939年3月。此次工合蘭州事務所向宣傳處呈文申辦蘭州幻燈片放映站,無疑對推進甘肅文化事業的發展作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