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六章 山有扶蘇番外(一)(1 / 1)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鬆,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不見子都……”我幼年之時,聽得最多的詩,便是這首。

媵母喜歡跟我重複《詩經》之中的《山有扶蘇》。聽說這句詩是我的生母喜歡讀的。宮女宦官提起我的母親,總是帶著尊敬的神色,也許她是個美麗溫柔的王後罷。

她是鄭國的嫡長女,是鄭國的貴族。這些都是媵母悄悄跟我講的。她並不想讓我知道,我的生母是什麼樣的人,她隻希望我能記得住我那威武的父親,秦國的王上。

六歲時,先生教給我這首詩的意思。大概是,女子在等一個人,在等一個美男子。結果事事難料,她等到了個小狂徒。

我並不懂世間情愛,也不懂什麼是等待。但我知道媵母在日日夜夜的等待中逐漸老去,而我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長大。推動這世間變動的,就是我的父王。

父親很少來見我,也很少來我所居住的宮殿之中。宮女們也慢慢厭煩了照料一個無所成的公子,都紛紛各謀出路去了。

聽說父親極寵一個女人,叫阿房女。聽名字就是個極美的人,父親也是真心喜歡她的。我並沒有一絲嫉妒,我隻希望他能多看我一眼。

“長公子”媵母牽著我的手,走到了一個女人麵前,“這就是華陽宮那邊的娘娘,論輩分,得叫夫人。”

我懵懂的看著麵前,麵容妖豔的女人,她渾身透著的一股冷氣,讓我渾身不自在。我勉強走上前,喚了一聲,“夫人……”

她牽起嘴角,惡狠狠的看了我一眼,隨後便笑顏如花。神色轉換的令我目不暇接,這女人並非善類。丞相李斯不讓我接近女人,看來真是對的。

“好……本宮正好沒有個兒子,扶蘇公子深得我心。”我餘光看到了媵母,她竟也牽起了一抹壞笑。

這一夜,我未睡。

華陽宮的娘娘是父親的本家,其實就是我的姑母。她在宮中多年未得到寵幸,所以一直沒有孩子,如今隻能來借走我,來討嬴政的歡心。

我不確定父親待我如何。雖然他從不來見我,但是他卻請了秦國最好的老師李斯教導我。我喜歡儒家學說,不是因為我喜歡禮法,隻是因為我的懦弱。

懦弱是活著的一種形式,父親威嚴就夠了。至於我的寢宮裏有多少侍女,多少內侍又能如何呢?

就在華陽宮娘娘找我的幾日之後,媵母突然帶我去赴宴。我記得很清楚,她是第一次我穿上鑲著金邊的朝服,我從來沒穿過這麼美的衣服。

主殿很遙遠,路途在我眼中變得很漫長。別的公子都是坐著轎子,隻有我和媵母是走著到了父親的上林苑。他們是我的兄弟,隻不過我們的待遇是不同的。不是說父親對他們很好,隻是他們有轎子。父親對我們這些兄弟,都是一樣的平淡。

上林苑上,我看到了太傅李斯。他穿著朝服,靜靜的立在那裏,沒有和其他文官一樣站在一起,反倒是一個人的風景。

我羨慕他一個人的孤傲,但他平素說的以法治國這一點,我並不太認同。我不希望全天下的百姓都是冷血的。

小心的跪在席墊上,我生怕壓皺了媵母用幾個晚上趕工出來的朝服。案台上的生蔬都是我沒吃過的。原來秦國還有這麼多的好東西。

媵母見我乖巧的跪坐在那裏,唇邊勾起一抹深深的笑意。她伸手拿起一粒蜜餞塞到我的嘴裏,“王上還沒有到,吃幾個不礙事。”

我臉一紅,喘了口氣,“孔子言……”

她聽我這麼一說,笑意更深了。“丞相李斯反倒是教你這些東西。扶蘇若是能有孔子的作為,以後說不定也是一代明君。”

“嗯,兒子知道了。”我咀嚼著口中的蜜餞,真甜。

注釋:《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一詩出自《詩經》,為《國風·鄭風》的第十首。為先秦時代鄭國華夏族民歌。這是一首描寫男女約會時女子對男子的戲謔、俏罵的詩歌。全詩二章,每章四句。全詩充滿了調侃、戲謔的意味,笑罵中蘊含著深厚的愛,清新活潑。又因為全詩出自少女之口,不失其天真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