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它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曆代政治家、軍事家以及軍事理論家的影響非常深遠。三國時的曹操曾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不僅如此,《孫子兵法》也受到世界上眾多的外國軍事家的重視。英國著名軍事學家利德爾·哈特在其《戰略》一書的序言中說:“在導致人類自相殘殺、滅絕人性的核武器研製成功以後,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譯《孫子兵法》這本書了。”美國的軍事理論家約翰·柯林斯在《大戰略》一書的序言中說:“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十三篇可與曆代名著,包括2200年後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相互關係、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製約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的環境中仍然有其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可見,《孫子兵法》以其對戰爭規律的科學總結和對戰略戰術所作的精辟論斷,不僅受到了中國軍事家的推崇,而且得到了外國軍事家們的極高評價。因此,我們在向普通讀者介紹《孫子兵法》原文和介紹孫武生平的同時,介紹一下孫子的軍事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孫武在這部軍事學聖典中,係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係和戰略戰術原則。
首先,孫子對於戰爭勝負有著十分科學的、整體的認識。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與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須慎重地對待。孫子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麵出發,立足於國家的全局,認真地分析戰爭的利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交戰前,要通過這種對交戰雙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子為了闡述戰爭與國家全局的關係,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盡地論述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衡量和比較的重要,並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必須在戰爭前首先分析敵我雙方的各種基本條件,從而把握戰爭的全局。除此而外,孫子認識到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軍隊與國家(國君)的密切協同。孫子認為:國君應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國君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隨便幹預軍隊的事務。如果國君“不知三軍之事,而司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司三軍之任”,其結果隻能是自亂其軍。可見,孫子對決定戰爭勝負受多方麵因素影響這一點,有較深刻而全麵的認識。
其次,孫子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的負擔。基於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1.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因此,為了盡量減輕戰爭對於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2.取糧於敵。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糧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征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3.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質供應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見,孫子2500年前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麵;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麵,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麵。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係。孫子一方麵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這裏,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於客觀條件,在於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隻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麵,孫子又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這裏,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與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