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法西斯極權統治相繼建立(1)(1 / 3)

1.法西斯極權統治的形成

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製度處於全麵危機時期,在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影響較大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克服危機,對抗革命,爭霸世界而出現的反動思潮、政治運動和政權形式。

法西斯運動最早產生於意大利。1914年10月5日,“國際行動革命法西斯”成立,10月24日,墨索裏尼參加該組織。次年1月,該組織改名為“革命幹涉行動法西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墨索裏尼等人決定重建法西斯組織。1919年3月,“戰鬥的意大利法西斯”宣告成立,1921年11月,改稱“國家法西斯黨”。

它以“要求巴黎和會兌現倫敦條約對意大利的領土許諾為號召,擴大自己在民眾中的影響,爭取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它支持退伍軍人和農民的土地要求,以贏得他們的好感;它又迎合統治階級鎮壓革命運動,以求得與新老政客、壟斷資本、封建地主和王室的結盟。這些策略和措施,使意大利法西斯運動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它首先奪取了意大利的許多地方政權,並於1922年10月27日向羅馬進軍,29日,墨索裏尼被授權組閣,31日,第一屆法西斯內閣組成,墨索裏尼任首相兼內政大臣和外交大臣,此後,又通過暴力恐怖和非法等手段,建立了法西斯的極權統治。

2.納粹德國政權的建立

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特別嚴重,資產階級政黨向右轉,導致1930年3月7日的社會民主黨人米勒大聯合政府垮台。這是魏瑪共和國建立之後第15屆政府的失敗。很顯然,魏瑪議會民主製已經喪失了聯合存在的基礎。

1930年,德國幾乎沒有一個政黨具有議會政黨的責任意識。德國社會民主黨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黨對政府政策的影響,盡管不希望以損害政府為代價背離議會民主製,但是此時已不能單獨阻止政局的右轉。

中央黨是社會民主黨長期的聯合夥伴,在因經濟危機而政治偏激化的政黨中受到的打擊最小,對選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1928年12月,具有保守教會觀念的路德維希·卡斯當選為黨的主席,此後該黨急劇右轉。關於國家的觀念,它已由主張民主製政黨國家轉變為主張帶有完全權威特征的專製國家。

德意誌人民黨,也在其主席施特雷澤曼1929年逝世後右轉,從一個自由主義的和支持共和國的政黨轉變為一個經濟政黨,反對共和製,要求恢複德意誌帝製。該黨公開表示,以大資產階級(大工業家)代表居主導地位的“利益集團聯盟”,優於民族自由觀念的協會。

德意誌民主黨也隱藏著一種右轉的趨向,主張應與青年德意誌教團、特別是與德意誌人民黨聯合;而青年德意誌教團追逐一種理想的結盟製度,並不讚成政黨國家。

與魏瑪資產階級聯合政黨比較,德意誌民族人民黨是反動的資產階級保守政黨,主要代表大地主、易北河地區的貴族和重工業集團的利益,在資產階級右翼勢力中影響較大。該黨始終站在魏瑪憲法的邊緣,反對凡爾賽條約,反對德國社會民主黨。新聞康采恩巨頭、重工業和農業利益代表人物胡根堡當選為黨的主席之後,該黨從1928年10月起作為反議會製度的一種“運動”,轉向“民族反對派”隊伍。在魏瑪共和國後期,成為民族資產階級和納粹分子聯合反對魏瑪共和國的勢力。

正是由於資產階級政黨右轉和反共和製勢力對不受政黨影響的強大國家觀念的宣傳,資產階級政黨在對待社會民主黨“這一棘手的問題”上,發生了由最初與之聯合,到持保留態度,最後與之決裂的轉變。這樣一來,大聯合政府中的諸政黨就不能在議會內形成團結一致的強大勢力,加之它們又沒有看清楚納粹黨和胡根堡領導的德意誌民族人民黨的真麵目,直到納粹黨奪權,在德國都沒有形成以民主人士為一方,以納粹分子為另一方的明確陣線。

大聯合政府中的諸政黨自動讓大聯合政府垮台,這使人們對國會扭轉日益嚴重和波及廣泛階層的經濟危機的期待破滅了,增加了人們對議會體製本身的懷疑。作為擺脫政府危機的唯一出路,由總統任命組成一個依附性的少數派政府,是取代議會製的一種權威式的解決方式。資產階級政黨公然允許背離議會民主製的事態發生,從而為反動的資產階級右翼勢力排斥有組織的工人組織,向權威製國家轉變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