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動蕩也加劇了,1929~1932年,大約共發生2700次罷工。胡佛政府對於日益高漲的罷工運動采取簡單鎮壓的辦法,特別是鎮壓20多萬退伍老兵向華盛頓的“饑餓進軍”,更使政府名聲掃地。人們把一切破舊的東西,一律冠以“胡佛”這個別號。這時美國的法西斯組織乘機大肆活動,要求建立法西斯專政,於是社會動蕩不安加劇。
政治領域內的危機也在日益加劇。1933年這一年就有117萬工人罷工,在全美國都能聽到饑民們示威遊行的腳步聲。在俄克拉荷馬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和聖保羅市,成群的人闖進食品雜貨店和肉類市場,把貨架上的東西一搶而光。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有4000人占領了州議會大廈。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有5000人占據了10層高的市府大樓。芝加哥市有5000名忍無可忍的教師闖進了市區銀行。俄亥俄州的失業者向哥倫布市議會大樓進軍,喊出了“建立工農共和國”的口號。
經濟大危機的又一政治後果是法西斯思潮的興起。1932年9月,美國退伍軍人團通過一項決議,宣布“現在所用的政治手段已不能迅速有效地對付經濟危機了”。在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率先出現了極右組織“美國法西斯協會和黑衣社”。接著在一些地方先出現了極右組織“美國法西斯協會和黑衣社”。接著在一些地方又出現了銀衣社、白衣社、褐衣社、民兵團、美國民族主義黨等法西斯團體。它們殘殺進步工人、農民和黑人,給經濟蕭條的美國帶來進一步的混亂。
正是在這種混亂的背景下,美國開始了第三十二屆總統競選活動。共和黨仍推胡佛作為總統候選人,民主黨則推出了富蘭克林·羅斯福。
從1932年7月2日始,羅斯福公開以“新政”作為競選綱領,指責胡佛“粗暴的個人主義政策”,抨擊金融巨頭,表示要為“那些在經濟金字塔底層被遺忘的人們”謀求好處。並強調國家對經濟的管理,表示要用國家行政和經濟力量,整頓經濟混亂狀況,擴大就業機會,增加社會消費資金,克服經濟危機。在全國經濟瀕於崩潰,社會矛盾激化,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岌岌可危的嚴峻形勢下,羅斯福的綱領得到廣泛的支持,加上他本人的組織才能和演講才能,終於在競選中以絕對優勢擊敗胡佛,於1932年11月8日當選為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在白宮前麵的草坪上宣誓就職,他開始施用“新政”醫治病情嚴重的美國資本主義。
1933年3月5日,羅斯福下令禁止囤積黃金,違者重罰,由此拉開了“新政”的序幕。“新政”分為兩個階段:1933~1934年是第一階段,重點在複興救濟;1935~1939年是第二階段,重點在改革,即全麵地推行自由主義政策。羅斯福在推行國家幹預經濟的“新政”方麵,提出了有名的三R計劃,即Recovery(複興)、Relief(救濟)、Reform(改革),對經濟、社會進行強有力的政府幹預和調節。
“新政”從整頓財政金融入手。3月6日,羅斯福就職的第二天,就援引戰時法令,下令銀行“休假”,以刹住擠兌引起的倒閉風潮。3月9日,發布《銀行緊急法令》,對所有銀行進行逐個審查,淘汰了一部分經營不善和實力薄弱的中小銀行,對大銀行提供了35億美元的巨額貨款,以加強銀行的經營能力。經過整頓,全國3/4的銀行和交易所恢複營業,股票價格上漲,金融恐慌基本結束。為了整頓貨幣流通和防止黃金大量外流,羅斯福宣布禁止黃金出口,頒布《放棄金本位法令》,實行美元貶值,以加強美國商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能力,改善美國的對外經濟地位。
羅斯福政府采取了興辦公共事業的舉措,建立了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總共雇用了275萬失業青年從事造林和水土保持等工作。5月12日,聯邦緊急救濟署成立。到1935年底,該署共撥款30多億美元,幫助各州、市進行直接救濟或以工代賑。6月25日,政府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該局在許多大型軍事和民用工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1933年至1939年,美國70%的新校舍、65%的法院、市政廳和汙物處理工廠、35%的醫院和公共衛生設施,都是它們幫助建成的。1935年8月14日,政府製定了《社會保險法》,規定實行老年和失業保險。
1933年5月12日,國會通過了《農業調整法》,並成立農業調整局,以控製基本農產品產量和生豬飼養頭數,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民購買力。到1935年,農業總收入比1932年增加50%以上。1933年6月6日,國會通過了《全國產業複興法》,給壟斷組織以各種優惠。羅斯福讚揚此法是“美國國會製定的最重要、最具深遠意義的立法”。此外,政府還於1935~1938年間,先後通過了《聯邦動力法》、《機動運載工具法》、《運輸法》、《商船法》和《民用航空法》等法令,對動力、運輸、商船和民用航空等部門的經營管理作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