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德意在歐非燃起戰火(1)(1 / 3)

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位於地中海到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紅海通道的南端,向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它雖屬高原地區,然而由於地處熱帶,北有紅海,東有印度洋,故雨量充足。境內多河流湖泊,人民享灌溉之利,土地肥沃,農產品豐富,又有金、銀、寶石、白金、銅、鐵、煤和石油等礦產資源,故曆來是歐洲列強爭奪的目標。

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覬覦已久。早在1889年,意大利便利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烏查裏條約》中的“埃塞俄比亞(即阿比西尼亞)萬王之王陛下在其與其他列強或政府所發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於意大利國王陛下的政府”中的“可以”二字在意大利文本中改寫成“必須”,妄圖使其成為保護國,因遭到其人民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得逞。

1895年,意大利又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亞,其人民奮起反抗,並於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戰役中大敗意軍,迫使意大利賠款乞和,承認人民的主權和獨立。

1906年,意大利同英法兩國簽訂了三國協定。根據協定,意大利又在取得了修建連接厄立特裏亞和意屬索馬裏的鐵路、使用歐加登地方的水源和牧場以及在北部開發植棉事業的特權。

1922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在奪取政權後,更加快了入侵的步伐。墨索裏尼早在1925年就曾準備入侵,隻是由於當時財政困難,軍備不足,未敢貿然行動。1928年,墨索裏尼脅迫訂立《意埃互惠條約》,企圖借助條約,“通過和平途徑”吞並,但未能得逞。

1929~1933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給了意大利的經濟以沉重的打擊。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為轉移國內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危機,意大利法西斯更加急於從戰爭尋找出路。但因當時意大利實力有限,難以和英法在巴爾幹、多瑙河和地中海東部地區展開爭奪。而一旦侵占埃塞俄比亞,意大利便可將其在東非的幾個殖民地連成一片,扼住歐亞航道的咽喉,切斷英法同其亞洲殖民地的聯係,有利於同英法的競爭;同時,還可控製青尼羅河水源,將蘇丹和埃及的整個灌溉體係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墨索裏尼一心要奪取。

1934年2月8日,墨索裏尼在一次秘密會議上說:“由於四國公約未能得到批準,歐洲將走向戰爭,因此,意大利必須在1935年對埃塞俄比亞采取行動。在此之前,防止發生一切事件。”

為迅速造成既成事實,墨索裏尼認為,“我們的行動將是非常迅速的,這樣在外交上遇到麻煩的危險性就會很少”。他主張實行速戰速決,為做到這一點,他指示要大量使用現代化技術兵器,“在厄立特裏亞和索馬裏至少要分別集中250架和50架飛機,150輛和50輛坦克,大炮和毒氣保持絕對優勢,要有充足的彈藥”。

隨後意大利加緊入侵準備。3年內,意大利在其本土和殖民地的軍隊擴大到130萬人。為了運送遠征軍,意大利準備了海船155艘以上。到戰爭爆發前,用海船“把40萬軍隊,10萬匹騾馬,2萬輛汽車,數目可觀的糧食”和其他軍用物資運到了戰場。它還在索馬裏等地建造和修複了海港、機場、軍事基地,鋪設了通向埃塞俄比亞邊境的公路。

為了進行戰爭,意大利向美國購買的武器、飛機、航空發動機、備件、石油、原料和其他軍用品的數量猛增。英國對意大利擴大了煤、鎳和其他戰略物資的供應。1935年前9個月,德國賣給意大利的煤比1934年同期多3倍,機器則多了1倍。法國的雷諾汽車廠向意大利軍隊提供坦克,向意大利殖民地輸入的汽車增加了19倍。

為了製造發動戰爭的口實,意大利於1934年12月5日在距意屬索馬裏100~150公裏處製造了瓦爾·瓦爾事件。意軍出動飛機和裝甲車,向正在擔任保護調查索馬裏人遊牧部落放牧範圍的英國—聯合委員會的警衛部隊發動突然襲擊,埃軍奮起還擊,結果埃方死傷152人,意方死傷60多人。然而意大利卻賊喊捉賊,反誣事件是由埃方挑起的,蠻橫地要求埃方“正式賠禮道歉,通過在當地向意大利國旗致敬的辦法承認意大利占領瓦爾·瓦爾的合法性,把奧馬爾·薩曼塔爾交給意大利懲處和支付20萬(埃塞俄比亞)銀元的賠償費。”

1935年9月,意軍統帥部決心在意屬厄立特裏亞和索馬裏集中近38萬兵力,統由東北非意軍總司令德·博諾將軍指揮,分北、東、南三路,以北路為主攻方向,向埃腹地實施向心進攻,企圖在短期內打敗埃軍隊,占領埃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一舉滅亡埃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