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無孔不入的德國情報人員披著各種合法的外衣大量湧入奧地利。他們在奧地利發展情工人員,建立情報組織,進行旨在顛覆奧地利的宣傳活動,支持已有的法西斯組織,建立新的法西斯團體,他們鼓動並聯合奧地利法西斯分子,利用各種手段,攫取奧地利國家各部門的權力。到1938年時,希特勒情報人員同奧地利法西斯分子一起已經控製了奧地利國家的許多要害部門。他們不但可以使德國及時了解奧地利的各種情況,而且大力影響奧地利政府的政策,使其適合德國的口味。
1934年7月25日,納粹分子製造了暗殺奧地利總理多爾富斯事件。但這次納粹暴動和1923年的啤酒館暴動一樣,很快便被平息了,參加暴動者被逮捕了,其中13人被處以極刑。
這次納粹暴動之所以失敗,除技術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由於時機尚不成熟。1934年,由於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德國在外交上也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英法反對德國這種直接違反凡爾賽和約和聖日爾曼條約的作法,堅持應讓奧地利繼續保持獨立。此時的蘇聯正好首次表示願意同西方一起簽訂一個東方洛迦諾公約,當然也不讚成德國在奧地利的行動,甚至法西斯意大利也不站在德國一邊。事件發生後,墨索裏尼急忙動員了4個師,陳兵勃倫納山口,聲稱意大利將盡力維護奧地利的獨立。這件事在一段時間裏曾鬧得沸沸揚揚,國際輿論對希特勒十分不利。
希特勒無計可施,隻好強忍了幾年。1935年5月21日,為了欺騙國際輿論,安撫奧地利,他在國會公開宣稱德國既不希望也不打算幹涉奧地利內政,並吞奧地利,或者來一次合並。但是希特勒亡奧之心不死。他口頭上侈談和平,暗地裏重整軍備,表麵上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背後卻在加緊幹著破壞奧地利獨立的勾當。
經過幾年緊鑼密鼓的準備,到1938年初情況已有了很大變化。此時的德國已經建立起一支陸海空各軍種齊全的武裝力量。德國已經完成了“打碎凡爾賽和約的枷鎖”的任務,在希特勒看來,實現他長期孕育的目標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此時的國際環境非常糟糕。1937年4月,奧地利聯邦總理許施尼格曾謀求英國發表一項保證奧地利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聲明,未果;法國政府擬與英國一起發表關於中歐問題的聲明,也未成。但張伯倫在1937年5月卻對奧地利國務秘書施密特說:“英國不僅希望與意大利,而且也希望與德國達成諒解。”
1937年11月19日,英國樞密院主席哈利法克斯去薩爾茨堡拜訪希特勒,明確提出英國願意承認德國在中歐的合法要求,隻是“要通過和平演變的途徑來實現這些改變。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巨大騷亂……的方法。”
此時的法國唯英國的馬首是瞻,沒有英國的支持,法國不會單獨對德國采取戰爭行動,盡管它不願意看到奧地利失去其獨立地位。法國總理卡米耶·肖當也曾明確表示,如果德國吞並奧地利,法國將不參戰。
波蘭同德國訂有互不侵犯條約,德國無須擔心。
1937年9月,墨索裏尼訪問柏林,重申兩國之間的團結,並對彼此的勢力範圍達成一個總的協議,“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行動將不會受到德國的阻礙,而另一方麵,德國在奧地利的特殊利益也將不會受到意大利的損害”。到1937年底,意大利與德國的關係更密切了。
當時,奧地利國內更是危機四起。1936年7月11日,它與德國簽訂了奧德協定。根據該協定,德國政府承認奧地利的主權,保證不幹涉奧地利的內政;奧地利則保證其對德政策“始終遵循那條與這一事實相符的基本路線:即奧地利承認自己是一個德意誌國家”。
但在這項條約的秘密條款中,許施尼格作出了後果極其嚴重的讓步,他表示同意大赦在奧地利的納粹政治犯,保證讓“民族反對派”——納粹黨人或納粹黨的同情者———加入祖國陣線並參加政府,讓他們擔任“政治上負責任”的職務。這就等於讓希特勒在奧地利安插自己的人手,以作為將來德國對奧地利采取行動時的內應。
1937年,奧地利納粹分子加緊恐怖活動,製造了一起又一起爆炸事件。他們還計劃像殺害多爾富斯一樣幹掉許施尼格。此外,國家許多部門的權力已落入他們之手。1938年1月25日,奧地利警察在搜查一個叫做“七人委員會的團體”在維也納建立的辦公處時,發現了由元首的代表魯道夫·赫斯署名的文件,文件表明奧地利納粹分子在國防軍支援下將在1938年春天發動公開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