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風雲際會的歐洲天空(1)(1 / 3)

1.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形成

自法西斯產生以後,經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先後在意大利、德國、日本建立政權。法西斯的侵略本性決定了其政權自產生之日起就要為實現全麵對外擴張,而竭力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對它們的束縛。整個30年代中期,由於日、德、意法西斯的擴張,引起了國際關係的巨大變化,各國在法西斯的戰爭威脅麵前,紛紛調整自己的對內對外政策,重新確定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由此引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崩潰。法西斯國家則在對外擴張,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過程中走向結盟。

首先對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提出挑戰的是日本軍國主義者。1931年9月,日本悍然派兵侵占中國東北,衝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的束縛,邁出了武力獨占中國的步伐,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第一炮。在世界經濟結為一體、帝國主義爭霸遍及全球的二十世紀,這一事件加劇了日本和歐美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1933年,由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譴責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要求日軍撤退到滿鐵附屬地和承認中國對“滿洲”的主權。於是,出席會議的日本代表,當即退出會議以示“抗議”。3月27日,日本外相正式向國聯秘書長發出通知,退出國際聯盟。這是日本決心打破華盛頓條約,走向與國際對抗之路的重要步驟。

為了重新瓜分世界,日本大肆擴軍備戰。然而,華盛頓條約對其軍備的限製,卻成了其擴軍備戰的重大障礙。在退出國聯的第二年,即1934年9月7日,日本政府決定廢除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10月23日,英美日裁軍預備會議在倫敦召開,日本的擴軍要求遭到英美拒絕後,談判破裂。12月29日,日本政府正式通告美國,廢除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1935年12月倫敦裁軍會議正式召開,日本在會議不能滿足其大規模擴軍要求的情況下,於1936年1月15日,宣布退出倫敦裁軍會議。至此,日本徹底走上了與國際相對抗的道路,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一翼已經折斷。

在歐洲,隨著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納粹德國走上了公開重新武裝的道路。為了實現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夢想,過去那種秘密的、小規模的擴軍已經不能滿足其需要了。為了重建武裝力量,必須打破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備的限製與監督。1933年10月14日,法西斯德國退出當時正在舉行的國際裁軍會議,接著於10月19日又宣布退出國際聯盟,成為繼日本之後第二個退出國際聯盟的國家。

退出裁軍會議與國際聯盟是德國決心擺脫包括凡爾賽和約在內的任何國際條約的約束,由秘密擴軍轉而公開擴軍的標誌。1934年8月,希特勒密令在一年內將德國陸軍擴充到30萬人,海軍擴充1倍。1935年3月,德國恢複普遍義務兵役製,並計劃建設一支現代化的空軍,全國正規軍總兵力達12個軍、36個師,共55萬人。另外,還組織由衝鋒隊改編的特種部隊30萬人。希特勒還聲稱,德國再也不受《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了。1936年德國著手執行擴充軍備的“四年計劃”,並在3月派軍隊重占了萊茵蘭非軍事區,除掉了其向外侵略擴張的最後障礙。德國進軍萊茵蘭,撕毀了《洛迦諾公約》,打破了凡爾賽公約對德國的一切限製。希特勒3月31日在漢堡以勝利者的姿態宣稱,“凡爾賽的精神已經被摧毀了”。

日德對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挑戰,尤其是希特勒德國的公開武裝,徹底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奠定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從而導致國際政治力量的急劇分化和改組。麵對著法西斯國家的威脅,西方一些國家開始調整與蘇聯的關係;蘇聯也采取措施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立狀態。

蘇聯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作用,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蘇聯地處歐亞大陸,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對外政策的基點是反對戰爭威脅,維護和平,因而成為法西斯向外擴張的天然敵人。此時,在空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軍事政治衝突的洶湧浪潮中,蘇聯卻在世界上一支獨秀,國內經濟建設一片欣欣向榮。由於上述原因,蘇聯成為三十年代國際舞台上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日益引起各國注目。正如美國著名記者李普曼所說:“俄國這個大國處在當代世界兩個危險中心——東亞和中歐之間。”“蘇聯是對付侵略的屏障,它在一個大陸上對付軍國主義的日本,而在另一個大陸上對付希特勒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