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德國人確實低估了蘇聯軍隊的力量。蘇聯紅軍共有300個以上的師(不包括內務部隊及一些特殊兵種)。另外,德國人對蘇聯人的特殊兵役製度了解甚少,這種製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蘇聯軍隊的數量增加到原來的兩倍。
這種製度可以簡單描述為:在和平時期,每一位師長都帶著兩名副職,其中一人是常規的副師長,另一人隻擔當部分職責,他還有另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師師長。師參謀長也有兩名副職,其中一人也有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參謀長。以此類推,在團級、營級領導幹部中,都有一名副職兼任第二力量的相應職務。假設有戰爭爆發,師長隻帶一名副職,即那個“常規”的副師長,師參謀長、團長、營長也隻帶走一名常規的副職,同時他們還帶走所有的士兵,這樣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並沒有因為缺少幾名副職指揮官而受到影響。與此同時,留在營地的幾名副職指揮官,又形成一套完整的師級指揮係統,其中每個人都自動升為第二力量的正指揮官,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將接收10000名預備役士兵,一個新的師就這樣出現了。雖然新的師的戰鬥力不如剛開走的那個師,但由於指揮官都是從現役部隊中抽調出來的,所以整師戰鬥力比那種純粹的預備役部隊要強得多。
這種神奇的兵役製度在二戰中挽救了蘇聯。雖然“第二力量師”戰鬥力有限,但是我們試想,假如在雙方殺得難分難解的戰場上,其中一方突然多出了一百多個師的兵力,戰場的天平將向哪方傾斜?
戰爭前期蘇聯紅軍的巨大損失正是斯大林獨裁統治的產物。紅軍缺乏必要的訓練和先進的裝備,大部分優秀的軍官在大清洗中損失掉了。受到德軍猛攻的紅軍,缺乏強有力的領導。那些缺乏經驗的軍官在製定作戰計劃時,往往機械地照搬書本上的教條,而忽視戰場的具體情況。
斯大林由於對1941年紅軍慘敗感到震驚,開始對軍官們失去了信心。他決心以他個人的智慧來指揮這場戰爭。在幾次大的戰役中,比如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斯大林的執著讓蘇軍挺了過來。但在其他戰役中,特別在戰爭剛開始的幾個月,斯大林對戰場的誤判讓紅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比如,戰爭剛開始時他堅持命令紅軍在邊境線附近與強大的德軍進行對攻,結果是以卵擊石,敗績連連。
在嚴酷的戰鬥中,蘇軍指揮員和其他人員在政治上得到了鍛煉,戰鬥技能提高了。隨著戰爭的進行,紅軍將領們逐漸從失敗的痛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領導方式。當然,他們仍然會犯錯誤,但他們已經越來越成熟,發展出了諸多有效的戰略戰術。紅軍逐漸有能力在不同的氣候與地形下發動對德軍的攻勢,也擅長於出其不意地把大量軍隊和物資集中於戰略突破點上,從而在該地造成對敵人的壓倒性優勢。
斯大林也開始越來越信任他的將領們,開始在紅軍中施行單一的軍事首長製度,指揮員對軍隊的領導不再受外行的幹預,政治委員的權利隻限於政治宣傳和鼓舞士氣方麵。除了那些重大的政治和戰略決策,斯大林通常不再直接幹預軍隊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