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平型關戰役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1 / 3)

1 日軍王牌師團進犯平型關

★作戰時間1937年9月25日

★作戰地區 山西省靈丘縣平型關地區

★雙方作戰目的

八路軍 為配合第二戰區國民黨軍作戰,阻滯日軍的攻勢。

日軍 侵華戰爭全麵爆發後,已侵占陽原、蔚縣、廣靈的日軍華北方麵軍第5師團,繼續向渾源、靈丘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協同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打開晉北通路。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迅速從日本國內、駐朝鮮的部隊和關東軍抽調兵力增至平、津地區,戰火立刻蔓延到整個華北。為解華北危局,不待改編就緒的八路軍115師分兩批於8月22日和25日由陝西省三原縣出發,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沿同蒲鐵路向晉東北抗日前線挺進。

日軍占領北平和天津後,日軍華北方麵軍和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在華北的兵力驟增到37萬餘人。

1937年8月,日軍以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區為出發地,兵分三路發起進攻。第一路以1個半師團的兵力沿津浦路向南進犯;第二路以1個師團的兵力沿平漢路南犯,進窺河南;第三路以3個師團的兵力沿平綏路東段,同蒲路北段向西進犯。第三路為日軍主攻方向,其西進的企圖是由晉北打開通路,殲滅國民黨第二戰區主力,攻占太原,以大迂回的動作,迫使國民黨的軍隊撤退,達到不戰而占領華北五省的目的。

為了實現這一企圖,西進的日軍又兵分兩路向太原方向推進:一路由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和兩個獨立混成旅團,沿同蒲鐵路南進,經雁門關直取太原;一路由日軍第5師團向渾源、靈丘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與沿同蒲鐵路南進之敵會師雁門關。

雁門關、平型關是國民黨軍長城防線的兩道關口,也是日軍進攻太原的必經之地。日軍一旦攻取兩關,即可長驅直入,兵臨太原城下,太原唾手可得。由於雁門關地勢比平型關更為險要,又有重兵把守,難以從正麵奪取,而平型關地處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是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因此,日軍將其主力第5師團用於平型關方向,企圖由平型關一舉突破長城防線,取下代縣,卡斷雁門關後路,從背後攻取雁門關,然後與雁門關正麵的日軍合兵一處,直撲太原。

進犯平型關的日軍,是其陸軍中的王牌——第5師團。它編成於明治21年,是日軍部隊中曆史最長的師團之一,曾參加過第一次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對外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它的指揮官板垣征四郎是有名的中國通,“九一八”事變時他在關東軍當參謀,當時的軍銜是大佐。“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在東北組織偽滿洲國,板垣征四郎作為關東軍的代表同溥儀進行了談判。正是因為他組織傀儡國有功,所以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前,就已升任為中將師團長了。

而此時的國民黨軍,由於執行對日消極抵抗政策,作戰又缺乏信心,因此,在日軍強大的攻勢麵前,節節敗退,致使日軍頻頻得手。8月底,西犯日軍即占領了南口、張家口,至9月中旬,又攻陷大同、廣靈和蔚縣,矛頭直指太原。

在板垣的帶領下,日軍第5師團繼攻取陽原、蔚縣、廣靈之後,又氣勢洶洶地殺往渾源、靈丘,直逼國民黨長城防線。9月16日,第5師團第21旅團以其第21聯隊主力由廣靈進占渾源縣城。同日,第5師團第9旅團主力由蔚縣南下,占領淶源。20日,第21旅團又以2個大隊的兵力南下,占領了與平型關近在咫尺的靈丘。對日軍來說,攻占平型關已指日可待。平型關頓時陷入十分危急的境地。

平型關,古稱“瓶形關”,這個因關前穀地形狀如“瓶”而得名的雄關險隘,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經是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北宋楊家將抗遼守邊之所。它位於山西省靈丘縣西喬溝一帶,是古長城上的重要隘口。關口北麵是恒山山脈,南麵是有名的佛教聖地五台山。這裏層巒疊嶂,幽穀深邃,最險要的喬溝段,長約7公裏,四周崖高數丈,陡峭如削,一條狹長山路蜿蜒其間,東通冀北,西抵雁門,是晉冀兩省的門戶。

2 蔣介石被逼準備抗戰

七七事變的爆發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滅亡中國的重大步驟,是其全麵侵華戰爭的開始。盧溝橋的炮聲喚起了中國人民團結禦侮的抗戰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新覺醒,從此揭開了中國全麵抗日戰爭的序幕。

在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便發表了《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及時表明了堅決抗戰的嚴正立場。在中共的號召和推動下,全國各界的群眾團體紛紛要求國民黨政府立即對日宣戰。但是,國民黨政府企圖把這一事件作為地方性的問題予以解決,並要冀察當局與日本進行談判。後來,由於日軍的步步進逼,同時也懾於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巨大壓力,蔣介石不得不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表示準備“應戰”,但實際上仍然沒有放棄妥協退讓的立場。下麵是蔣介石廬山談話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