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秋冬季反“討伐”艱苦卓絕、以弱勝強(1)(1 / 3)

1 “731部隊”的罪惡

★作戰時間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

★作戰地區 遼寧省東部及吉林省東南部

★雙方作戰目的

東北抗日聯軍 為反擊日偽軍大規模“討伐”,抗聯第1路軍實行化整為零,分散遊擊的方針在長白山區進行艱苦作戰。

日偽軍 日軍為執行“野副大‘討伐’計劃”,調重兵對吉林省東南部、遼寧省東部進行“討伐”,企圖消滅抗聯第1路軍。

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鬥爭,是全國抗日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如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所說的那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幾個月內,就把東三省占領了。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或協助之下,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誌,組成了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遊擊戰爭。”

由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抗日戰爭首先是從東北開始的。這樣算來,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東北地區的抗日戰爭共進行了14年。在這14年中,我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為抗擊日軍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在這之後的8年中,日軍在我東北對我抗日聯軍及東北人民犯下了種種滔天罪行,其中最為喪心病狂的是:公然違反國際法準則,先後在哈爾濱平房鎮、長春孟家屯設立代號為“731部隊”和“滿洲100部隊”等細菌研究機構。“731部隊”還在海拉爾、林口、孫吳和牡丹江等地設支所,慘無人道地用抗聯被俘人員和群眾進行細菌試驗,致使數千人慘遭殺害。

731部隊的前身是1933年日軍在東北五常縣三岔口的背蔭河畔建立的所謂“加茂部隊”,部隊長官是石井四郎軍醫少佐。

石井四郎生於日本千葉縣山武郡千代田村加茂的地主家庭,以陸軍派遣學生的資格在京都大學醫學部畢業,當了軍醫。他是一個性情執拗、富於機詐、野心十足而無半點良心的人。他曾對軍醫學校學生叫囂過:“跟我一道幹的有沒有?能為我死的有沒有?”以此來搜羅給自己當爪牙的部下。

1934年夏季,“加茂部隊”遷移到哈爾濱市郊南崗廟。這一年還製造了細菌武器最重要的工具,大量生產培養罐,更以奪取鬆風濾水機製造公司的特許專賣權為基礎,造出了細菌戰必不可少的“衛生濾水機”。不久,又設計了放毒工作中的必需器材——“毒性測量機”。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者侵入中國的關內。這時,日本軍部的法西斯分子越發感到侵略中蘇兩國必須以細菌武器為有力武器的必要。於是,石井就強占以平房車站迤北約4公裏正黃旗屯為中心的2平方公裏的耕地為建造兵營的工地,把正黃旗村的180戶、800人攆到西方去住。在關東軍軍需部的指導下,奴役幾千名中國勞動人民,大規模地修建了“細菌製造廠”。

外圍工程在1937年完成,1938年進入內部工程的階段。

石井為防止部隊秘密外泄,特使他的同鄉親戚土木建築業者鈴木茂包辦一切,所用的500多名服務人員,也是從故鄉千葉縣招募而來的。以活人作實驗的“第七棟”“第八棟”包括有大約120間獨身監房,還有特殊試驗室(凍傷研究室和供研究航空衛生用的減壓試驗室)、實驗室、屍體解剖室、標本室以及種種殺人設備,“第三棟”“第五棟”是培育細菌室,“第四棟”“第六棟”是細菌孵化室。以上工程及設備陸續建成。

1938年6月到1939年3月,全部遷到平房來。在所謂“南棟”(哈爾濱南崗)那裏,隻留下部隊的“第三部”和“診療部”的基幹,即檢查病源、測驗毒性、檢查水質的各班和細菌製造班,濾過管製造班以及診療傳染病的部分。

在平房的這個部隊,是擁有月產霍亂、傷寒等腸內細菌各500公斤、鼠疫菌250公斤、炭疽菌200公斤能力的皮帶傳送式生產設備和包含監獄的殺人實驗所和研究初步細菌戰爭的機關以及研究細菌的使用方法的機關等的綜合組織體。

1939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因侵犯哈桑湖邊界,挑起哈桑湖事件。原想進窺蘇聯領土,不料遭到英勇還擊,打了敗仗。當時的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曾派司令部第一課的參謀(竹田東宮)借查看的名義來到731部隊,協商怎樣進行細菌戰以挽救戰局。

石井就派碇中佐率領“碇部隊”開往哈桑湖前線,將約有22.5公斤的傷寒、霍亂、副傷寒、赤痢菌撒布到哈爾哈河及其他水源、地上。當時雖然在日本侵略軍中早做出預防的外置,尚且發生大量病人,至於在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軍隊裏,在附近的居民中,有多少人受害,這是不難想象的事情。這次散播細菌,是731部隊初次大規模的活動。在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不講人道的細菌戰爭,就是這樣開始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