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河城謝福英(2 / 2)

此時突然憑空起狂風,瞬間,無數的人隨著隋太宗楊廣的龍輦卷上天空,消失的無影無蹤,長安城內一片狼藉,那一次風災,長安城消失了近80%的人口,長安皇家藏書閣中曆代珍藏的文獻典籍也在此次風災中消失殆盡。

後來皇太孫楊浩即位後,從神州各地不斷遷民到長安填補人口,並禮失求諸野,從神州各地乃至海外番邦收集存留的古典文獻運往長安,珍藏在長安新建的皇家藏書閣中,有些孤本找不到,朝廷便向天下公告尋求博學之士靠記憶重新書寫整理,此時湧現的博學之士尤以太河籍學士人數最多,貢獻最大。經過近100年的發展,長安城的人口才慢慢恢複,藏書閣中的文獻典籍也才初具規模。

那次風災,還帶來了另一個更大的變化:神州的山川河流開始變道!由此,也改變了神州原有的地理。所以後來福英讀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徑注》時,發現裏麵所描述的山川位置與她隨父親遊覽時所見山川有所不同,後來問過父親才明白是500年前的那次風災所致。而福英8歲那年遭遇的風災雖危害小於500年前的那次風災,但卻讓她小小年紀成為孤兒,朝廷感念她父親為相時的清廉與貢獻,派人護送她回到她的故鄉太河金潭,囑咐她叔父撫養,並指定太河府每月定時送銀兩到謝宅供福英成長之用,直至她成人出嫁後為止。

金潭村是一個安靜祥和的小村莊,金潭村乃至整個太和城及其周邊幾千年來都是安靜祥和的,幾乎沒有天災人禍,這是一個上天眷顧的地方。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這是因為這片平原地區的地殼比較薄,所以很少發生災難,但也正因為地殼薄,所以這片平原永遠出不了一統天下的天子,隻能出良相和皇後。

福英從8歲那年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迄今為止已沿著河岸來來回回放了6年的鴨子了,她從長輩,鄰居,領村的村民口中聽了無數太河良相得故事,當然,也包括她父親的故事,可是卻從未聽到過太河何時出過什麼皇後,“看來傳說也未必100%的靠譜”福英望著水中遊來遊去的鴨子,對這個太河出皇後的傳說生出疑慮。河岸邊不遠處有一個大概600平米的水潭,這便是金潭村名字的來源。福英的鴨子在河岸邊的草地上找食後,便會跑水潭中遊玩一會,這個時候是福英最放鬆的時候,她把竹篙插在水潭旁,然後拿出她懷中的《水經注》;看的津津有味.此時如果是雨後,方圓幾百裏內的人們便能看到那條在竹篙上迎風飄揚的褲子.

福英自從8歲回到家鄉太河後,便與叔父嬸嬸住在謝家四合院裏,叔叔謝銓是個秀才,在12歲中秀才後,文曲星便再也沒有光顧過他,年年參加科舉,年年落榜,而立之年後,他便對仕途漸漸的淡了心,再加上福英的堂弟堂妹相繼出生,家中負擔變重,雖然福英來了之後每月官府有給銀兩,但家中還是日漸困頓,於是他便在村裏當私塾先生,貼補家用。

福英作為哥哥的唯一血脈,叔叔嬸嬸對她自然也是關心疼愛,無奈家境如此,且福英經曆家中巨變後,心智比同年人更為成熟懂事,於是主動提出要跟嬸嬸提出要幹活補貼家用,叔叔嬸嬸不忍心讓她幹重體力活,便買了一些鴨子,讓她每天去放鴨子,平時可以賣鴨蛋補貼家用,年底的時候可以將養了快一年的肥鴨賣給別人當年貨。

於是第一年,給了她20隻小鴨子,福英將這20隻小鴨子放養的非常好;第二年給了她50隻小鴨子,結果她依舊放養的非常好;第三年給了她100隻。。。到第六年的今天,增加到了500隻,福英仍然將鴨子放養的非常好。

謝家是典型的耕讀世家,雖不富裕,但藏書頗多,謝家四合院的西廂房便是藏書房,每次福英出門放鴨之前,她都要去西廂房取一本書,帶去放鴨的時候看,其中她最喜愛的便是她8歲之前就看過的《水經注》,那本書有她童年時與父母一起遊覽山河時的記憶,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漸漸模糊;透過那本書,她還可以看到500年前神州山川河流未被改道時的原貌。就這樣,伴隨著書籍,鴨子和她那時不時在竹篙上迎風飄揚的褲子,福英從一個8歲的相府小千金慢慢變成了一個14歲的純樸村姑,隻是與其他村姑相比,她漆黑的細長的眼睛更為含神,微笑的時候眼若含星,透著一份書卷氣。曾經的相府生活漸漸遠離了她的記憶,隻有當她偶爾在謝家四合院的門前撫摸著那對抱著小獅子的石獅時,她才會依稀記得當年父母帶給她的尊貴和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