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文學藝術(6)(1 / 3)

有一天,李大人悶悶不樂地來到菜園子裏散步,做活兒的菜農看了,問李大人,啥事這麼不高興啊?李大人說,你說說啥高啥低,啥東啥西呀?菜農一聽就樂了,就說,李大人,您看這不是黃瓜高,茄子低,東瓜東,西瓜西嗎?李大人一聽有道理,高高興興地走了。沒想到,第二天李大人又來到了菜園裏,他怒氣衝衝地對菜農說,你昨個兒跟我說的,讓我惹了大禍。菜農問,咋回事?李大人說,昨個兒我問你的問題,是皇上向大臣們問的,問到誰答不上來的,就要挨罰,今天問到我了,我把你告訴我的話跟皇上說了,皇上聽了很不高興,把我狠狠地剋了一頓,他給我一天時間,讓明天再去回答,再說不對,就要罷官了。你這不是給我找事兒嗎?菜農一聽就樂了,他說,李大人,您咋不早說呢,要早說是皇上問您的問題,我不就不這樣說了嗎?李大人一聽就問,你有啥好答案啊?

菜農就把嘴貼到了李大人的耳朵邊上說了幾句話,把李大人美得啥似的。

第二天一大早,皇上早朝,又問李大人啥高啥低啥東啥西的事。李大人說,回皇上,您提的問題我想好了,應當是君高臣低,文東武西,您說對不對啊?皇上聽了大喜,當時就給他獎賞了一萬兩白銀。

姚大老審花案

早先薊縣有個姓姚的縣官,人稱“姚大老”。姚大老在審理疑案時總有出奇製勝的招數。

話說翠屏山下有個潘各莊。村裏一家有老倆口和小倆口,父子在外長年打工,家裏就隻有四十多歲的婆婆潘巧鳳和二十來歲的兒媳李桂娟過日子。

當地有個小和尚,常來這個村化緣,潘家婆媳常接濟他。時間長了,村裏就傳出風言風語,有的說這個小和尚與潘巧鳳有情況,有的說小和尚與李桂娟不清楚。本來和和美美的婆媳關係,變得常常吵架。這一天兒媳李桂娟來到了縣衙告狀。

縣官姚大老當即傳李桂娟上堂。李桂娟把婆母和小和尚私通的事兒從頭至尾說了一遍。姚大老聽後即令衙役把小和尚和潘巧鳳帶到大堂上來。姚大老當堂審問。那老婆婆開始時還否認,後來抵擋不過縣令的追問,就隻好丟了小和尚保護自己,說小和尚與兒媳婦李桂娟年貌相當,時常在家裏鬼混,兒媳是惡人先告狀,要把婆婆送進去好給她們清除障礙。縣官問李桂娟她婆婆說的可是真事?李桂娟一口咬定是婆婆與小和尚私通,請縣官大老爺做主。

姚大老見婆媳兩人各執一詞,一時也難分真偽,就換了話題說:“你們這一家就婆婆兒媳兩人在家過日子,也怪不容易的。聽說你們娘倆過去一直都不錯,你們現在要多想想對方的好處,不要隻計較皮毛小事。常言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家過日子榛子黑栗子黃的哪有個完?隻能得過且過算了。”說完,看了看這娘兒倆,隻見那兒媳李桂娟臉上老大不高興,而她的婆婆則麵帶喜氣,那小和尚也麵有喜色,都以為這事要有轉機。姚大老心中就又有了幾分看法。此時李桂娟似要說話,姚大老卻又用話岔開不讓她說:“你們娘倆誰會抽煙?”李桂娟心中有氣,說不會抽。可她的婆婆說:“我會抽煙。”姚大老一聽就說:“好!”令衙役:“快拿上一副煙袋來。”不一會,衙役把一個大大的旱煙袋拿上大堂,遞給姚大老。姚大老親自把自己旱煙袋荷包裏的煙末往煙袋鍋兒裏裝得滿滿的,然後遞給潘巧鳳,潘巧鳳麵帶微笑地接過來,姚大老親自為她點上了火。潘巧鳳見事己過去,膽子大起來,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地吸起煙來。吸了一陣子,煙火還沒有透,姚大老開玩笑似地說:“你們娘倆的誤會全由小和尚一人造成,今天懲罰他一下,你們娘倆回家後一心過日子。”令潘巧鳳:“你去把這煙袋鍋裏的煙灰往這小和尚頭頂上去扣。”那潘巧鳳感到有點意外和為難,但怕縣官心疑,就手拿煙袋朝小和尚的頭頂上輕輕地扣了幾下,就這樣還把小和尚燙得呀呀叫痛。

姚大老說:“扣幾下也就算了,把煙袋給李桂娟。來,桂娟你也抽幾口,散散心,以後就回家過日子去了。”李桂娟本不會抽煙,見縣官這樣說,心想借抽煙之機我也往小和尚頭上扣煙灰,解解恨也好。於是,她憋著一肚子氣,接過煙袋來裝上煙末就點著了火,大口抽起來,當煙末正著成一個火炭團兒的時候,不等縣官發令,自己就站起身來舉起煙袋就往小和尚的光頭上扣起煙灰來,她越扣心裏越長火,反正也這樣了,剛扣幾下就掄起了煙袋杆,那煙袋鍋像冰雹般落在小和尚的光頭上。小和尚疼得哇哇亂叫,光頭到處躲閃。李桂娟一邊扣一邊叨咕著:“我讓你這禿驢拈花惹草,弄得我一家婆媳不和。”她這話引得正心疼的潘巧鳳不服氣,對著縣官姚大老說:“縣官大老爺給我作主,她又在說沒用的呢!”此時姚大老嗬嗬一笑,“當!”的一聲一拍驚堂木,喝:“衙役!”“有!”“把這一對狗男女全部拿下入獄待判!”好言安撫李桂娟令其回家一心過日子,小和尚和潘巧鳳連聲喊冤,姚大老高聲斥責說:“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