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士見徒弟這個樣子,心裏很不高興,但又不好發作,遂沒好氣地說:“這有啥難哪,煮石頭,燒大腿。”說完,頭也不回地走出大門獨自雲遊去了。
老道士走後,小道士坐在蒲團上越想越憋氣:還師傅呢,就隻顧自己雲遊快活,全不管徒弟的死活。可轉念又一想:這都是命啊,既然師傅交代我餓了就煮石頭,燒大腿,那我就煮,就燒唄,大不了自己把自己燒死。
這樣想著,小道士就釋然了,從蒲團上爬起來,到廚房拿出一個筐就去了廟後的山坡,撿了滿滿一筐小石頭子兒背回廟裏清洗幹淨,然後到廟前井裏打一桶山泉水,把石頭子兒和水統統倒進鍋裏蓋好鍋蓋,都弄妥當以後順勢坐在灶膛前,合著倆眼把大腿伸進灶坑。奇的是,他這腿剛伸進去還沒等劃火鐮打火呢,就聽‘嗵’地一聲那大腿就呼呼地著了起來,火苗子舔著鍋底劈啪做響。小道士開始時很害怕,不敢睜眼也不敢動彈,嘴裏不停地念叨著:“燒吧燒吧,早死早脫生。”漸漸地他感覺到那條燒著的腿一點兒都不疼,而且鍋裏冒著熱氣,還飄散出香噴噴的粥味兒。小道士不再害怕了,睜開眼抽出大腿,站起來掀開鍋蓋一看,立刻就樂了,隻見粘粘糊糊一鍋大渣粥翻開亂滾,看著就好吃,再低頭看看自己那條大腿,不但皮毛沒動,連褲子都是完好無損呢。
小道士不缺吃不少燒,一心看守道觀等著師傅。
大約一個多月以後,老道士雲遊回來了,小徒弟歡天喜地燒大腿,煮石頭,熬一盆子粥端給師傅吃。誰知那老道士隻看一眼那粥就皺起了眉頭,隨後輪起手中拂塵‘啪’地把那粥盆打翻在地,又抬起腳把那粥盆子踢了出去,小徒弟不明白咋回事兒,趕緊追出去撿那粥盆子。也是那老道士力道太大,那粥盆子嘰哩骨碌順著山坡就滾了下去,一直落到九龍山東溝河槽子裏,從此,就有了這粥石奇觀。正所謂:
石粥誰敢吃下肚,
仙道留景任你遊,
它處山石均長上,
搖之則動取不出。
袁家墳和王八蓋子之迷
在天津薊縣劉吉素村的西北和東南有兩處約20畝大小的墳地,祖輩稱之為袁家墳,傳說是袁天罡及家人安葬的墓地。村子西北方向的袁家墳,位置就在柳樹溝以東吳家柿子園以西;村子東南的袁家墳位置在劉吉素村東南500米處,因形狀似烏龜狀,又叫“王八蓋子”。
袁氏家族的人被武則天滿門抄斬後,袁天罡的親信家丁按照袁老爺的臨終遺囑,帶著袁家的遺孤,在村民的幫助下,將袁家人的屍骨分別掩埋了兩處,並在兩塊墓地的四周豎立了若幹沒有頭的石柱,每一根石柱旁邊都有一顆石人頭,石人頭鑲嵌在方形的青石底座上。這些石柱、石人頭一直在燕山腳下矗立了1300多年。
劉吉素村東南袁家墳又叫王八蓋子,相傳是袁天罡的墓塚。王八蓋子占地麵積在10畝左右,和周圍那一片比較平緩的土地相比較,大約高出兩米左右,形成了一個土丘,土丘形狀似烏龜狀,村民取地方名叫“王八蓋子”。
王八蓋子周圍有一千多畝近百年或上千年的柿子樹林,也有部分莊稼地。唯獨王八蓋子這十畝多地沒有樹木,也沒人種莊稼。據村子裏年老的村民說:“王八蓋子是袁天罡的墓塚。因為這塊地很神秘,很‘硬’,所以,祖祖輩輩從來就沒有人敢在上麵種莊稼、栽樹,也沒有人敢在上麵埋葬先人。”
第二節戲劇
一、評劇
評劇的前身為“蓮花落”,早期,人們稱評劇為“落子”即源於此。評劇的特點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
清光緒年間,東施古村劉寡婦(人稱六太太),組合江湖藝人成立六合梆子班(又稱江湖班),後因賠錢,戲班解散。不久,又成立六太合梆子班,請師傅教戲,要求嚴格,講究功夫,不打罵徒弟,先後活動於奉天(沈陽)、山東、天津、北京、圍場等地。著名藝人劉子琢(上倉北王莊人,藝名柳葉紅)、劉相林就由此班出科。民國年間,薊縣田各莊孫清夫婦和黑三夫婦演唱流行一時的“落子”,他們在廟台、村頭等劃地為台,借幾個板凳就開鑼演出,劇目有《打狗勸夫》、《小姑賢》、《王二姐思夫》、《二縣令》、《獨占花魁》等。與此稍後,又有同樂春梆子班,活動於薊縣、玉田、遵化一帶。至解放前,流散藝人為數很多,遇有台口臨時搭班,演完就散,如田各莊、唐坊、蒙瞿、十百戶等村都有這樣的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