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剪紙
薊縣民間剪紙藝術曆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從唐代開始至宋、遼、金時期逐漸在民間流行,種類包括窗花、掛錢、牆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皮影人等,內容有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文字圖案、家禽家畜、糧食瓜果,主要用於婦女頭飾、婚喪嫁娶和重要節慶日的點綴裝飾等,寄以表示吉祥如意、期盼風調雨順、合家平安等願望。清末,出現了專門從事剪紙藝術的民間藝人。民國年間,上倉、下倉一帶從事剪紙藝人較多。
新中國成立後,民間剪紙藝術進一步發揚,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由原來的刻、紮等多種藝術手法逐漸形成了刀、剪兩大流派。
刀派擅長刻製影人,代表人物是被譽為“薊縣皮影張”的山下屯村張均、張奎,皆是祖輩傳承的剪紙藝人,尤其擅長皮影人物,作品有100餘種,大多為《三國演義》、《白蛇傳》、《西遊記》中的人物,其刀工幹淨利落,人物造型優美生動,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解放前,作品就曾遠銷英、美、法等國。解放後,出口到日本、美國、法國、奧地利等多個國家。
剪派傳承的人很多,幾乎每個村都有剪紙的能工巧手。西龍虎峪燕各莊村103歲高齡的劉國珍老人,剪紙造型獨特,具有強烈的生命活力和粗獷質樸的風格特征,充滿了農家的生活氣息。2006年春節,天津電視台《四季風》節目組曾專門對老人進行了采訪。
至20世紀70年代末,薊縣的剪紙呈民間自發的活動狀態,雖然出現了不少剪紙藝人,但還隻局限在民間活動,剪紙技藝也沒有突破性發展。
1979年,縣文化館副館長梁國棟和館內美術幹部收集民間剪紙作品2000餘件,其中有15幅參加了同年天津市群眾藝術館舉辦的展覽。此後,薊縣的剪紙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以梁國棟為代表的一批剪紙作品《祖國頌》、《大白菜》、《花壽字》、《團孔雀》、《十二生肖剪紙藏書票》等均被國內外收藏家視為珍品。1995年,梁國棟本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1980年,縣文化館舉辦“薊縣民間剪紙展覽”,參加展出的作者21人,作品127幅。同年,東塔鄉文化站也舉辦了本鄉的民間剪紙展覽,作者12人,展出作品30幅。
1985年,薊縣文化館舉辦有廣東佛山市、江蘇揚州市、河北豐寧縣、陝西安塞縣、黑龍江海倫縣、湖南望城縣、河北蔚縣、山東高密縣、福建漳浦縣、天津薊縣10市縣參加的剪紙聯展,參展作品407件共710幅,其中薊縣作品40件67幅。作者有東塔鄉(現為上倉鎮)田桂蘭、上倉鎮劉桂蘭、邦均鎮西南道劉榮珍、楊津莊鎮小漫河胡桂榮、邦均鎮張玉珍、翠屏山鄉(現為別山鎮)山下屯張均等24人。
1988年,劉榮珍的16幅剪紙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同時,其作品還遠銷奧地利、日本、法國等地。她與王桂珍曾應天津外貿局的邀請,進津為外國友人現場表演。其作品多次參加市、縣級的民間藝術展覽,並榮獲全國剪紙大賽的優秀作品獎。
1989年,縣文化館舉辦了4次攝影、剪紙展覽,共展出作品600幅,有49幅剪紙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同年,參加“天津市民俗文化博覽周”活動,薊縣剪紙被譽為“津門山花”並由天津電視台攝製成係列片播出。
薊縣剪紙融入了多家藝術精髓,不僅吸取了楊柳青年畫的色彩,吸取了天津泥人張、風箏魏及河北剪紙的藝術表現形式,還借鑒了驢皮影雕刻中的藝術符號。薊縣剪紙,正沿著自身的藝術之路,走向未來。
四、泥塑
薊縣的泥塑藝術源遠流長。從別山和邦均漢墓中出土的雞、豬、灶、井、燈等陶器,已有了線條清晰的裝飾性花紋和各種古樸的圖案,這應是目前“薊縣泥塑”最早的雛形
魏晉時期的古刹盤山少林寺、唐代修建的千像寺、感化寺等寺廟,有許多姿態各異、造型逼真的泥塑佛像。始建於唐、遼統和二年(984)重修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內矗立的高達16米的十一麵觀音立像,為國內現在最古老最高大的彩繪泥塑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薊縣泥塑有了新的發展。1977年,縣文化館開始由美術組負責組織泥塑創作。1978年,在官莊公社聯合村大隊開辦以泥塑為主的業餘美術學習班。1979年,創作完成了由300多件泥塑人物組成的聯合村村史展覽。同年,市群眾藝術館在聯合村召開全市文化館泥塑創作現場會。1981年,縣文化館成立工藝美術服務部和泥塑組,批量生產泥塑商品,薊縣泥塑開始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影響。
薊縣泥塑作品,經千年曆史文化沉澱,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粗獷、豪放、率真、樸實的藝術品質和注重農家生活氣息的藝術特色,這其中尤以文化館美術幹部於慶成及其創作群體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