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木。也稱棺材。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戶所用棺木多以鬆、柏木為料,窮戶所用棺木多以柳、楊、雜木為料,棺木前刻有“壽”字。貧苦人家也有用葦席埋葬的,富戶人家年過60歲就可準備棺木,窮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後才開始做棺木,叫“趕熱活”。
守靈。人死當天夜間,一般由村裏找來膽子比較大的人看守靈床和屍體,稱之守靈。守靈人一夜不能睡覺。要看好長明燈,隨時加油,不能熄滅,還要看好供品,防止貓、犬偷吃。
打墓子。也稱打坑子。第二天上午,由4人進行,且必須一次性完成。
開光。開光在死者娘家人到場,在蓋棺前進行。一人手持棉球蘸香油,聽著另一個人念。念哪點哪(死者五官)。“點嘴公,飲瓊漿,點鼻公,聞清香,點眼公,亮堂堂,點耳公,聽八方。”
入殮。人死後第二天中午或晚上進行入殮,也稱成殮。先鋪棺,然後死者由孝子抱頭,仰麵朝天,放入棺材,周圍塞棉花、草紙,死者衣袖放2個麵餅、1個九連環。蓋棺前,家人為死者開光。然後由繼承人將棺蓋釘死,全家痛哭。
進靈棚。將棺材移入靈棚中,擺上童男童女等紙人及供品。擺供時,兒子準備的魚、雞放在離死者最近的位置,要頭朝裏,娘家的供品擺在正中,其餘擺兩側。
接祭。一般在下午進行。設兩張桌子。一張放牌位,上書:“嚴父(或慈母)諱×××之位”,一桌放供。孝男孝女跪在牌位前。送孝衣給送祭者穿上,然後站在供桌旁。先接娘家的。平輩可並行走。如供多,可分多人接。
磕歲。死者女兒在靈前行磕頭禮,謂之“磕歲”,磕頭數目比死者實際年齡多兩2個。一般都是大女兒磕歲,也有幾個女兒接力磕的。
送行。有送老人西行,一路走好之意。由吹鼓手先在死者屋內吹奏,轉一圈走出來,然後孝子再進去轉一圈,拉著掃帚,拿托命紙及死者先前的舊衣服,端著靈牌,前往小五道廟迎接亡魂。所有吊喪者均繞廟轉3圈,呼死者上路。把靈魂(送紙時放在廟中的紙)取出,推到小廟,後將命紙、舊衣及紙活焚燒,孝男孝女解開麻結燒掉。孝子大哭,親友麵北行禮,孝子答禮,謂之送行,俗稱“接喪”。
行典(發diàn音)。孝子孝女跪在靈棚內,男左女右。親友們依次行禮,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敬仰,孝男孝女磕頭表示感謝。最後孝男孝女行禮。
靈棚守靈。第二天守靈由死者的姑爺們(女婿)來完成。
喪事時間。一般為三天,且有大、小三天之分:死者後半夜咽氣的為大三天,前半夜咽氣的為小三天,俗語有“事大事小,三天就了”的說法,或指此。
念喜歌。死者年齡較大,也應視為喜事,所以有念喜歌的習俗。舊時,有的人端著盆、瓢等,進門到靈棚前,唱一些誇讚老人、兒女孝順的歌詞,主家送給念喜人一些飯菜、煙酒等做為答謝。
出殯。又稱“發送”,指埋葬死者的禮儀。出殯儀式一般在第三天進行,縣內有的在上午,有的在下午,依各方習俗而異。出殯時的排列順序為:紙活兒儀仗隊、吹鼓手樂隊、孝子儀仗隊、棺木、女客。吹鼓手樂隊到死者屋奏樂,孝子持招魂幡在屋內轉3圈。抬出棺木到門外。死者長子或其他繼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摔盆時娘家人還要拉一把,有“媽家拉一把,又使牲口又使馬”的說法),扛起幡杆。長媳抱罐,其他子女親友緊隨其後,緩緩走向墓地。棺木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之分。出殯時,男人走在前麵,婦女坐車在後(有身孕者不能到墓地),死者的姑爺沿路撒紙錢。在過橋、路的拐彎處還要燒紙,或許有為死者繳納路、橋費用之意。用紙做成的飛禽、走獸、搖錢樹、陰陽宅、童男童女等須成雙成對,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死者的外甥舉燈走在紙活儀仗隊的前麵【歇後語“外甥打燈籠——照舅(舊)”或出於此】。
下葬。[BF]到墳地後,先焚燒隨葬品,後落棺入穴,長子埋第一鍁土,其他人則埋土成墳,招魂幡插上墳頭,入土為安。埋土時,要拔幡三次,意為“拔幡三次,節節升高”
拜框。在埋墳時死者的兒子、姑爺磕頭,謂之“拜框”。
道喜。棺材埋到一半時,給姑爺道喜,姑爺出錢還禮。埋好後,看陰陽宅的、吹鼓手、杠房的人,依次給東家道喜,東家出錢還禮表示感謝。
搶財土。下葬時,兒媳們均抓墓前一把土,俗稱“搶財土”,跑回家裏把土放在炕席底下,相傳誰先到家誰先發財。
孝子拜飯。出殯的當天中午,親友用飯期間,孝子們要到各桌敬酒讓飯,謂之“孝子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