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1]
胡適
我是安徽徽州人。
讓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帶的地理環境,做個綜合的敘述:徽州在舊製時代是個“府”;治下一共有六個“縣‘我家世居的績溪縣,便是徽州府裏最北的一縣。從我縣向南去便是歙縣和休寧縣;向西便是黟縣和祁門縣;祁門之南便是婺源縣。婺源是朱子的家鄉。朱熹原來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卻是他的祖籍。
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江。因為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農產品隻能供給當地居民大致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隻有向外地去購買補充了。所以我們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況下,為著生存,就隻有脫離農村,到城市裏去經商。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注定的成為生意人了。
徽州人四出經商,向東去便進入浙江;向東北則去江蘇;北上則去沿長江各城鎮,西向則去江西;南向則去福建。我們徽州六縣大半都是靠近浙江的;隻有祁門和婺源靠近江西。近些年來(抗戰前後),最西的婺源縣,被中央政府並入江西。但是婺源與安徽的徽州有長久的曆史淵源,居民引以為榮,不願脫離母省,所以群起反對;並發起了一個(婺源返皖)運動。在中共占據大陸前幾年,婺源終於被劃回安徽;但是我聽說在中共治下,婺源又被劃給江西了。
所以一千多年來,我們徽州人都是以善於經商而聞名全國的。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勞,累積點基金,逐漸努力發展。有的就變成富商大賈了。中國有句話,叫“無徽不成鎮!”那就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那這個地方就隻是個村落。徽州人住進來了,他們就開始成立店鋪;然後逐漸擴張,就把個小村落變成個小市鎮了。有關“徽州幫”其他的故事還多著哩。
我們徽州人通常在十一、二、三歲時便到城市裏去學生意。最初多半是在自家長輩或親戚的店鋪裏當學徒。在曆時三年的學徒期間,他們是沒有薪金的;其後則稍有報酬。直至學徒(實習)期滿,至二十一、二歲時,他們可以享有帶薪婚假三個月,還鄉結婚。婚假期滿,他們又隻身返回原來店鋪,繼續經商。自此以後,他們每三年便有三個月的帶薪假期,返鄉探親。所以徽州人有句土語,叫:“一世夫妻三年半。”那就是說,一對夫婦的婚後生活至多不過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們一輩子在一起同居的時間,實際上不過三十六個月或四十二個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了。
當然徽州人也有經商致富的。做了大生意,又有錢,他們也就可以把家眷子女接到一起同住了。
徽州人的生意是全國性的,並不限於鄰近各省。近幾百年來的食鹽貿易差不多都是徽州人壟斷了。食鹽是每一個人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貿易量是很大的。徽州商人既然壟斷了食鹽的貿易,所以徽州鹽商一直是不討人歡喜的;甚至是一般人憎惡的對象。你一定聽過許多諷刺“徽州鹽商”的故事罷!所以我特地舉出鹽商來說明徽州人在商界所扮演的角色。
徽州人另一項大生意便是當鋪。當鋪也就是早年的一種銀行。通常社會上所流行的“徽州朝奉”一詞,原是專指當鋪裏的朝奉來說的;到後來就泛指一切徽州士紳和商人了。“朝奉”的原意本含有尊敬的意思,表示一個人勤儉刻苦;但有時也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意,表示一個商人,別的不管,隻顧賺錢。總之,徽州人正如英倫三島上的蘇格蘭人一樣,四出經商,足跡遍於全國。最初都以小本經營起家,而逐漸發財致富,以至於在全國各地落戶定居。因此你如在各地旅行,你總可發現許多人的原籍都是徽州的。例如姓汪的和姓程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他如葉、潘、胡、俞、餘、姚諸姓,也大半是源出徽州。當你翻閱中國電話簿,一看人名,你就可知道他們的籍貫。正如在美國一樣,人們一看電話簿,便知道誰是蘇格蘭人,誰是愛爾蘭人,誰是瑞典人、挪威人等一樣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