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行進中的江南(2)(1 / 2)

“小狗經濟”模式是著名經濟學家鍾朋榮對浙江經濟考察和研究多年概括出來的。對“小狗經濟”,鍾朋榮是如此闡釋的:在現實的動物世界裏,三條兩尺多長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斑馬吃掉!3條小狗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大致過程是:3條小狗一起撲上去,第一條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馬的鼻子,死死不放,第二條小狗上去就咬住斑馬的尾巴,第三條小狗則開始咬斑馬的腿,咬了很久,斑馬已經站立不住了,猛地倒下,3條小狗終於置斑馬於死地。

“3條小狗能吃掉一匹大斑馬,其秘訣在於8個字:分工明確,合作緊密。正因為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決不動搖,才產生了分工的優勢,產生了合作的能量,而浙江很多區域的經濟就是‘小狗經濟’。”鍾朋榮如是說。

台州個案可以典型地詮釋“小狗經濟”的特點。台州有上千家摩托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每個企業規模都不大,但一個企業或一個家庭甚至隻生產一個螺絲釘,專業化分工非常明確,零部件專業化生產水平相當高;而千家萬戶通過專業化的市場聯合起來,整個台州市就儼然成了一個特大型的摩托車生產集團。

由於單一的企業或工廠專業化程度很高,生產效率隨之提高,而發達的市場體係又極大地降低了不同生產環節間的交易成本,因此,整個台州地區摩托車生產的總成本比內地許多大型摩托車集團要低30%。低成本成了台州摩托一個競爭的利器。

解剖台州,不難看出“小狗經濟”的基本要素,那就是在特定區域形成產業集聚的格局,並在區域內進行精密的產業分工,同時輔之以上規模的專業市場,這樣,整個區域的某一產業就既獲得了專業化分工的效益,也因企業的集聚和市場的高效運作而降低交易費用,最終獲取低成本的優勢。

除了台州外,“小狗經濟”模式在浙江各大區域隨處可見。如溫州鞋業形成了如下這種精密的分工體係:鞋底——樂清白石鞋底生產基地;鞋飾——永嘉黃田鞋飾生產基地;鞋料——年銷售額達30億元的河通橋鞋料市場;皮革——年銷售額達20億元的生皮市場;鞋機——瓶北皮革機械市場。

在嘉興市,則形成了以海寧皮革、平湖服裝、桐鄉羊毛衫、秀州絲織等塊狀經濟為特色的紡織業產業群。其中平湖年產服裝2億件,出口1.8億件,是中國服裝出口第一大縣(市)。

諸暨市大唐鎮是全國性的襪子生產基地。小小一雙襪子,會用到上百種原料,因此廠家間的分工也達到了非常精細的程度,光棉襪就有精梳棉、絲光棉、普梳棉等幾個係列。

此外,紹興的輕紡業和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在全國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的發跡與“小狗經濟”模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浙人獨創的“小狗經濟”毫無疑問製造了浙江奇跡:人均GDP、外貿順差位居全國之首,年銷售額超億元的民營企業數目居全國首位,民營企業注冊資本超過1600億元;全國最富的100個縣裏,浙江占了三分之一……

2003年,在上海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的組織牽頭下,長江三角洲14個城市(即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南通、揚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的城調隊,將2002年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調査資料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從2002年14個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的情況看,呈現同步增長的態勢,增幅最高的為湖州市,達到19.5%,其次為杭州市,增幅為18.8%。

結論:2002年,14個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超過萬元大關,為10544元,顯示出“長三角”地區的富裕與活力。

[1]選自《中國城市大角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老槍(1969-),浙江杭州人。自由撰稿人。著有《泡一代的灰皮書》等。

古鎮新開發[1]

王誌綱工作室

江南水鄉古鎮模式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提高,以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休閑、度假遊蔚然成風,“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情,撩動著都市人緊張忙碌、浮躁驛動的心靈。在這種背景之下,號稱“江南第一水鄉”的周莊異軍突起、一夜成名。

同裏、烏鎮、西塘、南潯、甪直、木瀆、柯橋、雙林、西塘等緊隨其後,“千年文化名鎮”、“神州水鄉第一鎮”、“東方威尼斯”等水鄉旅遊小鎮紛紛閃亮登場。其中周莊、同裏、烏鎮、南潯、甪直、西塘六鎮風頭最健,並稱為“江南六鎮”。

1.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江南六鎮之所以能名揚中外、遊人如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依附於以上海為中心的蘇杭旅遊商圈——上海作為中國最被看好的經濟、貿易、金融、物流中心,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長江流域之龍頭老大,加之超過千萬的城市人口及數以百萬計的流動人群;而蘇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這個曆經千年文化積澱的品牌,其所塑造的深入人心的旅遊品牌形象更是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市場感召力與拉動力。因此,當似乎久違的小橋、流水、石板路、青磚黑瓦、高門大院突然映入眼簾的時候,對都市人心靈深處的感動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