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全國各地的300多種地方戲曲劇種和數以萬計的傳統劇目,構成了蔚為大觀的中國戲曲區域性生態圖,這是中華文化引以為豪的豐厚資源。但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戲曲藝術在現代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已呈樓頭落日之勢。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劉文峰的調查表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有368個戲曲劇種,至2005年,尚在演出的戲曲劇種僅存267個。前後50餘年,平均每年消失2個劇種。這些保存了古老戲曲樣式與體製的瀕危劇種,是漫長曆史進程中保留下來的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全力保護和搶救瀕臨消亡的傳統戲曲樣式,是時下文化人的文化責任與曆史使命。為此,近年來中國文聯組織實施了中國京劇“晚霞工程、彩霞工程”;中央電視台和江蘇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攝製完成了8集電視紀錄片《昆曲六百年》;學苑出版社推出了國家“十一五”圖書出版重點規劃項目《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與此同時,教育部於2008年3月頒布了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將京劇這一國粹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北京20所中小學已試點開設京劇課;南京成賢街小學正在實施每兩周一節京劇課的教學計劃;以茅威濤為代表的浙江越劇人在第一時間也呼籲“越劇進課堂”……搶救傳統戲曲從娃娃抓起,已成了時下文化人的共識。戲曲藝術日漸式微的局麵正期待著有一個根本性的轉機。
曆時8年披閱修訂的《簡明中國戲曲史》,恰在保護和搶救戲曲藝術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的背景之下完稿,現即將結稿付印。本來是為普通高校戲劇影視專業量體裁衣定製的實用性教材,而從現實風塵中一路走來,戲曲藝術瀕危處境的時代印痕,業已自覺地嵌入了她的內質,可望能在普及戲曲史學識的同時,我的努力也能在客觀上為延緩傳統戲曲藝術漸次遠去的步履而奉獻些許綿薄之力。
此時,我要拂去心頭的雜塵俗念,對著虎踞石頭城的吳新雷先生膜拜致謝!是吳先生複蘇了我的戲曲生命、在悉心栽培耕耘中讓它重新萌發健壯成長,以致有了這本冊子;並在《吳新雷昆曲論集》《曹雪芹江南家事叢考》修訂版同時出版發行的繁忙關頭,吳先生推掉眼前一切大小事情,以點鐵成金之筆熱忱賜序,讓人感佩之至,願先生健康長壽,學術之樹常青!感謝渭河之濱我的家鄉積澱下來的具有濃鬱戲曲文化情韻的民俗鄉風,及一代有藝術稟賦的草台戲班藝人,是他們最早將戲曲藝術的種子播撒在我的心田!天水師範學院馬建東副院長、安濤副院長、教務處長汪聚應教授、科研處長雍際春教授、文史學院院長馬超教授、王元忠教授等,在本書的編寫與出版過程中,給予熱忱的鼓勵與幫助,借此機會一並誠摯致謝!
溫寶麟戊子年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