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生,1830 年 12 月 10 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鎮一個律師家庭,父親任國會議員。她從小受到正統的宗教的教育,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單調而平靜,很少外出,僅作過一次旅行。20歲開始寫詩,早期的詩大都已散失。18 58 年後閉門不出,70 年代後幾乎不出房門,文學史上稱她為“阿默斯特的女尼”。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長期隱居的原因。
她在孤獨中埋頭寫詩,留下詩稿 17 75 首。在她生前隻有 7 首詩被朋友從她的信件中抄錄出發表。她年輕時曾接觸到愛默生的思想,愛默生反對權威、崇尚直覺的觀點,使她與正統的宗教感情發生衝突,處於對宗教的虔誠與懷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詩主要寫高傲的孤獨、對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詳等,反映了複雜的心理狀態。她的詩稿沒有注明創作的日期,在隱居寫詩的 30 年中,詩的風格和題材也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編者所加。
據某些研究者估計,在 5 0 年代末至 60 年代上半期她寫了8 00 首詩,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於這個時期。她的詩在形式上富於獨創性,大多使用 17 世紀英國宗教聖歌作者艾薩克·沃茨的傳統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許多變化,例如在詩句中使用許多短破折號,既可代替標點,又使正常的抑揚格音步節奏產生突兀的起伏跳動。她的詩大多押半韻,即聽來似乎有韻,而實際上並不嚴格押相同的韻。形式上這些革新使她的詩避免 19 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詩的風格中甜膩圓熟的音調,而具有許多現代派詩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詩也擺脫了浪漫主義詩歌的直抒胸臆或感歎,善於用獨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現複雜的內心活動。
狄更生還寫過許多本書,但大多都於詩的內容一樣,也說她生活的狹隘。
狄更生於 1 886 年 5 月 15 日逝世。她的親友於 1 9 世紀末發表她的遺詩 3 集,但卻逐漸為人所遺記。到美國現代詩的興起,她作為現代詩的先驅者得到歡迎,對她的研究也成了美國現代文學批評的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