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 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個貧苦家庭裏,11 歲時父親因病逝世,母親帶著他遷居美國西部新英格蘭小城鎮,繼續過著清貧的生活。從 12 歲起,弗羅斯特從事過多種職業,他當過皮鞋工場、農場、毛紡織廠的幫工,也做過小學教師和當地報館的記者。雖然先後進過達特默思和哈佛兩所學院,但由於經濟困難隻上了兩年大學就不得不中途輟學。弗羅斯特 25 歲那年,他的祖父送給他一片小農場,從此,他就依靠經營農場來維持家庭生活。

弗羅斯特在青少年時代就愛好詩歌,並經常寫作詩歌,用於他的詩歌沒有得到美國文學界的承認。191 2 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後,繼續寫詩,受到英國一些詩人和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支持與鼓勵。出版了詩集《少年的意誌》(191 3)與《波士頓以北》(19 14),得到好評,並引起美國詩歌界的注意。191 5 年回到美國,在新罕 布什 爾州 經營 農場。他 的詩 名日 盛,於 192 4、1 93 1、19 37、1 943 年 4 次獲得普利策獎,並在幾所著名的大學中任教師、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 75 歲與 85 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象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弗羅斯特還寫有著名詩歌《白樺樹》、《修牆》等。他的詩歌從描寫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而聞名於世。他早期的詩歌,多以牧場和農村的最平凡的事物為題材,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細節中發掘詩的情趣,開拓詩的意境。他不使用驚人的語言和奇特的詩體,既不死守格律,也不拋棄格律,隻是運用象白描那樣樸素無華的語言,來表露自己淡淡的哀愁、人道主義感情以及對於勞苦者的委婉同情。他的詩用詞清新,運用口語,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還不時流露出一個心胸開闊的樂觀主義者所特有的詼諧和幽默感。

弗羅斯特於 1 963 年去世。